【甲】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游石湖小记(节选)
予往时到石湖游,皆绝胜。是日,秋爽,伯美①、舍弟辈俱有胜情,由薇村②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落日,泊舟湖心,待月出,方命酒。孟阳、鲁生继至,并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还。盖十年无此乐矣。(作者:李流芳,选自《嘉定李流芳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伯美:作者好友,与下文孟阳、鲁生同。②薇村:地名,后文中上方、郊台、茶磨均为山中地名。
6.[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2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欣然起行( ) (2)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待月出,方命酒。
9.根据[乙]文与[丙]文内容,完成表格。(6分)
篇目 | 时间 | 目的地 | 行为 |
[乙]文 | (1) | (2) | 步于庭中、欣赏月色等 |
[丙]文 | 是日 | 石湖 | (3)________、_______等 |
A. [甲]诗与[乙]文都写出了水的澄澈之美。
B. [甲]诗与[丙]文都写出了繁花烂漫之美。
C. 三则诗文内容中都呈现了作者的行踪。
D. 三则诗文所写到的观景季节各不相同。
11. 根据三则选文表达的情感,将合适的选项填入相应的横线处。(6分)

答
6.(2分)白居易
7.(4分)(1)行走(步行);(2)都
8.(3分)(我们)等到月亮出来,才下令备酒。(补充主语、方、酒)
9.(6分)(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2)承天寺
(3)登山、赏花、泊舟湖心、并舟露坐、剧饮而还。(写出与原文信息相符的任意两点)
10.(3分)A
本题考査内容分析。
A.【甲】诗写水的句子是“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一句写出了水面上涨,没有写水的清澈;【乙】文写景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用比喻、正侧面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甲】文没有写出水的澄澈,【乙】文没有写水,A错误;
B.【甲】诗“乱花渐欲迷人眼”写出了花朵的美丽、烂漫;【丙】文“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从嗅觉角度写出了花朵的烂漫、美好;故B正确;
C.【甲】诗作者行踪是从孤山寺北到湖东,【乙】文作者的行踪是从家里到承天寺,到承天寺的中庭,结合【丙】文“由薇村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落日,泊舟湖心”等句子可知,【丙】文作者的行踪从薇村到上方,再从郊台、茶磨向下,再到湖中心,故三则诗文内容中都呈现了作者的行踪,C正确;
D.结合【甲】文题目“钱塘湖春行”可知,【甲】文写的是春季;结合【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可知,【乙】文写的是冬季;结合【丙】文“是日,秋爽”可知,【丙】文写的是秋季;三则诗文所写到的观景季节各不相同,D正确;
故选A。
11.(6分)(1)D (2)A(3)B
译文:
(甲)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丙)我过去到石湖游览,都是最美的景色。这一天,秋高气爽,伯美、我弟弟一些人都有高雅的情致,从薇村到上方,又从郊台、茶磨找到小路向下走去。路旁不时有野花清幽的香气传来,童子采摘了满把。日落时分,乘船到湖心,等月亮出来,才命人摆放好酒。孟阳、鲁生相继到了,小舟并排露天地闲坐,痛饮到半夜才回去。大概十年没有这样的快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