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魏文侯既卒,起①事其子武侯。武侯浮②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乙)
萧何治④未央宫,上⑤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⑥,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宝过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⑦,且无令后世有以加⑧也。”上说。臣光⑨曰:王者以仁义为丽,道德为威,未闻其以宫宝镇服天下也。天下未定,当克己节用以趋民之急;而顾⑩以宫室为先,岂可谓之知所务哉!昔禹卑⑪宫室而桀为倾宫⑫。创业垂统⑬之君,躬行节俭以示子孙,其末流犹入于淫靡,况示之以侈乎!(何)乃云“无令后世有以加”,岂不谬哉!
①起:吴起,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②浮:泛舟,③居:领土。④治:主持营建。⑤上:汉高帝。⑥匈匈:战事连连。⑦重威:加重威严。⑧加:超过,⑨光:司马光。⑩顾:反过来。⑪卑:简陋。⑫倾宫:指豪华的官殿。⑬垂统:传王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顾而谓吴起日 顾:__________
(2)上见其壮丽,甚怒 甚:_________
(3)未闻其以宫室镇服天下也 闻:_________
2.用“/”给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昔 三 苗 氏 左 泂 庭 右 彭 蠡 德 义 不 修 禹 灭 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2)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
4.甲文中魏武侯为什么夸赞吴起“讲得好”?
5.乙文中司马光对萧何的做法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答
1、
回头看
很,非常
听说
(1)句意:回过头来对吴起说,顾,回头看;
(2)句意:高帝见到未央宫如此壮丽,非常愤怒;甚,很,非常;
(3)句意:不曾听说过有依靠宫室规模来镇服天下的。闻,听说。
2、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
句意是: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灭掉了三苗氏。故断句: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
3、(1)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2)正是因为天下尚未安定,所以才可趁势营造宫室啊。
4、因为吴起认为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规劝魏武侯采用施恩德的方式稳固国家政权,这个回答正合魏武侯的心意。(意思对即可)
5、不赞成萧何的做法。因为司马光认为在国家还没有稳定的时候理当以仁义为美,以道德为威,克制自己,节俭用度,前去解救百姓的危难,而不能通过修建宫殿来镇服天下。(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甲: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魏武侯乘船沿黄河西边顺流而下,(船到)半途,(他)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河是如此险要、坚固,美丽啊,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
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灭掉了三苗氏。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夏桀)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边,(因为殷纣)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那么现在这条船上的人都会变成您的仇敌。”魏武侯说:“(讲得)好。”
乙:萧何这时正主持营建未央宫,高帝见到未央宫如此壮丽,十分愤怒,对萧何说:“天下纷乱,连年受战事劳苦,如今成败尚未可知,为什么要把宫室修筑得过分豪华呢!”萧何说“正是因为天下尚未安定,所以才可趁势营造宫室啊。何况天子以四海为家,宫殿不壮丽就不足以加重威严,而且也不能让后世宫室的建筑规模超过它呀。”高帝这才高兴起来。臣司马光说:圣明的君主以仁义为美,以道德为威,还不曾听说过有依靠宫室规模来镇服天下的。天下尚未安定,理当克制自己、节俭用度,前去解救百姓的危难,现却反倒以营建宫室为先任,这怎么可以说是明白自己所应有的职责啊!从前大禹住在简陋的宫室而夏桀仍修建奢华的倾宫。开创业绩把王位传给后代的君王,尽管身体力行于节俭为子孙作出表率,而他们的末流依旧还是沦落入骄奢淫逸之中,何况向后代子孙显示奢侈呢!萧何竟谈什么“不要让后世宫室的建筑规模超过它”,这难道不是荒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