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②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其母曰:“何不亦求之?”对曰:“尤③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其母曰:“亦使知之,如何?”对曰:“言身之文④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⑤为之田⑥,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有改动)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继位前长期在国外流亡,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国平定叛乱,当上国君。下文中的介之推,晋国贵族,曾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②诬:欺骗。③尤:过错。④文:文饰。⑤绵上:晋地名,在今山西介休东南。⑥田:祭田。
17、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B.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C.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D.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晋侯赏从亡者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B.禄亦弗及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故人不独亲其亲
D.以志吾过 寻向所志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之推偕母归隐的想法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他认为晋文公能重登帝位,是天命决定的,而非人力。
B.晋文公当上国君后,介之推的母亲极力劝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之推意志坚定,坚决不受禄。
C.晋文公到处寻找介之推,但最后也没有找到,后来在绵上设祭田来缅怀像介之推一样的人。
D.文中的介之推是一个不贪功好利的人,不主动提封赏,认为“贪天之功”的人比盗贼还恶劣。
20、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
17.A(3分)
18.D(3分。A.跟从B.不C.亲人D.记录/标记)
19.B(3分。介之推的母亲没有极力劝他邀功,只是询问为什么不去邀功。)
20.(1)上天没有灭绝晋国、(晋国)必将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晋文公还会是谁?
(2)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