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⑤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饥:饥荒。②野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从:跟着,追着。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必敬必戒(戒:谨慎)
B.威武不能屈(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C.以待饿者而食之(食:食物)
D.黔敖左奉食(奉:同“捧”,端着)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顺为正者 ②以至于斯也 ③往之女家 ④曾子闻之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2)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C.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
D.乙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答
1、C有误。“以待饿者而食之”的意思“以等待路过饥饿的人来吃”。“食”是“吃”的意思。故选C。
2、D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①“以顺为正者”的“以”解释为:依据,按照;②“以至于斯也”的“以”解释为连词,因此;①②不相同;③“往之女家”的“之”解释为:到;④”曾子闻之”的“之”解释为:代词;③④不相同;故选D。
3、(1)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2)黔敖追向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
4、C.有误。根据”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分析,曾子认为,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等待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