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善良不只是一种常识,它更是一种行动,不通过行动表达,人就渐渐失去善良

2021-07-29 10:08超越网

作文。
善良不只是一种常识,它更是一种行动,不通过行动表达,人就渐渐失去善良。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行动是善良之本
善良是人类公认的美好品德,但是没有行动为本源的善良不过一盘散沙,经不起任何推敲和拷问。
 
梁漱溟先生曾言,“通向一切之善者就在于不自私”,我们从小开始就被教育成一个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善良之人,看到孤苦弱小想要伸手去帮助,听闻远方的哭声也会不自觉地共情与悲伤……“人之初,性本善”,善良于每一个正常的个体来说,都是一种常识,一种“无须提醒的自觉”,无人会质疑“善”的意义。
 
但是,仅仅萌生“善良”的想法是不够的,需通过真正、切实的行动表达,“善”才能真正成为毕淑敏笔下那“抵达天堂的阶梯”。行动是那只可以抓住的援助之手,为弱者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救济,因而是善良的唯一流露渠道与表现方式。无论是奥黛丽•赫本多次前往非洲照顾骨瘦如柴的孩童,亦或是比尔盖茨成立了基金会大费周章推广疫苗,他们是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心中的善念,也因此能将善良真正镶嵌于自己内心,融个人命运于人类共同命运的浩荡之途中。
 
更重要的是,不通过行动去表达善良,久而久之,“善”便沦为那“止于言辞的祝福”,在微博上转发点赞、评论祈祷,这些“不费吹灰之力”之事将成为我们愿为善良付出的唯一代价,功利利己主义如同野草,不可抑制地在我们“善”的心灵上扎根、蔓延。正如芥川龙之介言,“理性带给我们的终将是理性的苍白”,我们变得思前想后,在维护自己利益与用行动去表达善良之间踌躇犹豫,殊不知在我们迟疑的一刹那,善良已悄然离我们远去。
 
茨威格有言,“在同时性的新机制下,没有一处可以逃遁的土地,没有一种可以用钱买到的安宁”,如今的网络时代更是如此。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自扫门前雪”而“不管他人瓦上霜”,当我们无一例外吝啬于用行动表达善意,执着地“坚守”自己那些蝇蝇小利,那么,当我们自己沦为需要帮助的一方,处在被海浪淹没的边缘,又有谁会给我们递来救生圈、拉我们上岸呢?恐怕只能收获评论中的几支蜡烛,转发配文的“加油”字样。我们是受害亦是同谋。
 
《鼠疫》中青年鲁塔被问及是什么驱使他不顾自己安危用实际行动救治患者,他回答:“是我唯一的道德准则——设身处地。”善良从行为像行动转化同样需要我们换位思考,用心去体会那处于漩涡中央的交际与迫切,才会催生最真挚、最勇敢的行动之果。
 
当然,善良并不是无条件、无思考的顺从。爱默生言,“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用罪恶带来同样多的损害,在用行动表达善意之前,冷静理性之思考不可或缺。
 
善良的心灵并非漫山遍野,却也如点点繁星照亮黑夜。相信在行动的助力下善良能永远散发出人性的光,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坚定地用行动表达善意。



莫让善良成为空谈
有人说,善良除常识外更是行动,若无行动,人就失去善良。在我看来,或许并不是如此,拙见如下。
善良是常识,但更需行动将其付诸于实践,将善良作为康德笔下的道德律。诚然善良不应只是口中谈兵,也不应置于不可触及的神坛,而是应将善良作为行为准则,将善念化为善举真正帮人之所难,行动是防止善良成为空谈的最佳利器。
但没有行动,人真的会失去善良的本性与品质吗?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善良是植根于基础人性之中的,但善良也害怕被利用。当善举被误解,当善者被利用,善良此时必须要有点锋芒,而不是认为不通过行动表达就会失去善良。此时不妨聆听村上春树的暖心抚慰:“若你无法将善良洒遍各个角落,那就让善良带上锋芒隐匿在你心中吧。”
 
但是,善良在某些时期必须发声,且掷地有声,用行动为善良正名。纷繁的社会泥沙俱下,校园暴力、欺凌与恶意甚嚣尘上,善良却噤若寒蝉,就如桑塔格曾言:“我们对于苦难者的善良会给予我们心里安慰,认为不是恶者的共谋者,这也无声宣告着我们的清白与无舵。”
 
若此时善良不以行动予恶以回击,那么善良就会沦为空谈,就让但丁那句“地狱中最炙热的火是留给当重大道德危机发生仍保持中立的人”叩醒沉默不作为的善良,唤醒善良的锋芒,此时让善良将恶意推入地狱之火,用行动之铿锵慑恶于畏蒽不前,善良就不再是空谈。
 
诚然善良是常识也罢,是行动也罢,都在告诉我们你要为善良负责。“善良的代价使之成为善良,许多人不要,是因为他们害怕责任与代价”。或许善良需要行动来表达是针对那些有善念却惮于后果的善者来说的,就能激励不敢发声不敢行动的善能有所作为,不再心有余而不敢为。让他们的善良真正发光闪耀,为构建人性之善添砖加瓦,使之星汉灿烂。同时不妨将无法用行动表达的善良淬炼成“看清这个世界后仍然爱它”的英雄主义,让这份藏匿于心中的善良更加果敢与凛然。更不应该绝对地认为没有行动,善良将消失殆尽。不可对善良进行道德绑架。善良是美好的人性,生而为人,人性本善,我们应对自己,对人性充满乐观与期待,而切莫强制逼迫自己让善良有所行动。要知其可为与不可为,让善良与行动两者平衡。
 
反观当下,又有多少庸众畸形曲解善良,挥霍善者的善良,使善者不再敢将善良付诸于行动,让善良在阴暗的角落中踽踽独行。
 
你的善良是你美好的勋章,愿你保有善良暖意来去抵御世风的围剿,愿你在纷繁尘世的况味里体味善良的铿锵与锋芒。愿善良被珍视,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善良亦如灿烂星空耀眼夺目!
 
 

形善,还需行善
古有《理想国》与“仁者爱人”,近有康德和边沁两派学说的阐发,善良已经跨越了特定的道德边界,成为一种常识性的规范。然而越成为常识,善良也越容易浮于表层;要使善良真正成为与社会发展并行的美德,还需以实际行动固之。
善良无法在意识层面得到充分的体现,因而要求实践以佐证。从道德层面来说,人们诉求既为了自身精神的丰满,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停留在意识层面的善只为人的生活确立了一个目标,无法代替个人的行为。善说都是观念,而介入人类社会的从不是观念而是实体,两者的割裂导致单单口头上的善无益于真正塑造自我、改善社会风气。功利一些看,没有行动的证明,善良便成为失去评价标准的伪命题。《肖生克的救赎》中,手捧圣经的典狱长可谓是善吗?他不仅把仁慈与救赎作为自己信奉的真理,还以此教化国犯们,可是他的行为又无不暴露其罪恶。我们无法容忍邪意披上善的伪装,那么唯有实践能够检验“真善”的人。
 
一旦善良在行动上缺席,必将反噬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价值体系,摧毁善良存在的根基。行动层面的缺失,让社会失去了善的引导作用与模范作用,这对于后代的影响是巨大的。科学界针对“狼孩”的种种实验表明,人在成长之初对于社会引领熏陶的依赖性;倘若行善之风气凋敝,人类也必将在代际传承中丢失善性。何况这不仅仅作用于后代。随着人们渐趋习惯于言语表达的善,实际行动的善就会因为烦琐与复杂而被我们的惰性抛弃。没有了身体力行的约束,整套良善价值观体系都会破裂,甚至崩溃。“人就渐渐失去善良”绝非危言耸听。由于我们习惯了法制社会的框架,使自然的将引导人们向善的工作抛给了成文法律。殊不知真正善良的培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康德说“人只能是目的而非手段”。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欺骗与背叛,唯有足够的定性才能在生活实际中弃恶扬善。这定性使从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经典作品的激励作用中来。因此,常况性的善与行动中的善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广泛的体象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培养善良的火种;最终这微弱火种要以实践回馈给社会中,方才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向善之风。
 
不过,我们同样不必过分忧虑名实不副的困境。人的意识与人的行为总是并行,坚信着社会中存在并需要善良的人,无需担心自己的内心不能得到公正的诠释,因为善良是他们生活的希望。
 
听着教室里“人之初,性本善”的书声琅琅,看着《感动中国》里可歌可泣的故事,甚至空气里都能嗅到善意的芬芳,我们确也无限接近于善良。只要逼出名为行动的一步,便到达了多少人心向往之的彼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