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

2022-01-27 18:30超越网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
“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
“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
“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戏曲承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
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扬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浓厚的文化情结使得不同时代的观众形成了基于民族认同的价值观,也激励了他们不断反刍、消化其中内涵,进而提出戏曲美育构想的新方案。
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美凤化”的美育实践总是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密切相关。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在诗教传统的影响下,古典戏曲承载的德育价值被突出。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成为宣扬“启蒙”与“救亡“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
基于“通”与“变”的演进逻辑,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发现美”有所传承,又踏上了深入“探索美”的新征程。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
材料二:
从历史的眼光来分析,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大致有以下两种倾向:
笫一种倾向是和心悦性陶情说。这是中国古典戏曲美育观的主流。王国维认为元曲作者是“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而不讳“思想之卑陋"'"元剧之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的“有意境"'即“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所以他说“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此种倾向考虑到了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情感上的娱悦,是非常正确的,但把戏曲的美育活动完全局限在个体自我的范畴,而人也是社会中人,全然决绝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既显得偏狭,又无实际操作可能性。
第二种倾向是劝善惩恶风教说。李渔说制作戏剧根由乃“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开灾之具也”。此种倾向不足之处在于可能走向为凤教而凤教的极途,从而漠视审美个体的内在审美感受,把风教推向僵硬机械的教条。
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目的的两种倾向,实质可归结为情与理的审美差异。片面强调一端都有失偏颇,要追求实现情理交合、寓教于乐的理想目标。
(摘编自陈军《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秀古典戏曲作品既可以和心悦性,也可以劝善惩恶,这是两则材料观点上的共通之处。
B.材料一认为,“陶情”完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风教”则完成其德育实践。
C.“通”与“变”是古典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并行逻辑,古典戏曲的美育功能因此得以形成。
D.材料二认为,陶情说决绝个体与社会环境的联系,风教说可能漠视个体的内在审美感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戏曲勃兴千元、明,从那时起,古典戏曲陶情、风教的美育功能就已经形成。
B.程式化的表演形式,使中国古典戏曲独特的美育范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能够得以延续。
C.进入数字化时代,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将是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强化戏曲的陶情功能。
D.如果想融合古典戏曲的陶情、风教这两种美育功能,我们就不应该对情与理有所偏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戏曲的论述中最能体现古典戏曲美育观的一项是(3分)
A.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元·周德清)
B.本色者为词人之词,否则为文人之词。(明·李开先)
C.剧场即一世界,倘演者不真,则观者之精神不动。(明·袁于令)
D.极粗极俗之语,未尝不入填词,但宜从脚色起见。(清·李渔)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讨论了“古典戏曲美育观”,但两者在论证特色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市文化、教育部门准备启动2022年度“戏曲进校园”专题活动。如何在本次活动中更好地发挥戏曲的美育功能?请结合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1.(3分)C(根据原文,“通”与“变”并非使古典戏曲美育功能得以形成,而是使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得以传承和发展)
2.(3分)D(A.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功能是在戏曲几经历史演化后逐渐形成的。B.“程式化的表演形式”表述有误,应是“借助古典戏曲美育功用”。C.“强化戏曲的陶情功能”无中生有)
3.(3分)A(A.谈戏曲的风教功能;B.戏曲本色论,谈戏曲与生活的关系;C.谈戏曲表演;D.谈戏曲创作中的人物语言)
4.(4分)①从论证方法看:材料一以例证法为要,列举戏曲表演形式和剧目加以论证;材料二以引证法为主,选用王国维、李渔的具体论述加以论证。②从论证方式看:材料一以立论为主;材料二立论、驳论相结合,对两种美育目的分别加以辩证分析。③从论证结构看: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层递式结构,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5.(6分)①借助具有美感的表演要素,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寓教于乐。②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剧目,引领学生的精神追求。③顺乎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探索美。(从陶情、风教之“通”、风教之“变”三个角度作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