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名画。画中人们所吃的晚餐究竟是什么呢?历史学家经过研究,确认《最后的晚餐》中的晚餐是葡萄酒、黑面包、烤羊肉,还有用枣、苹果、肉桂和无花果做成的汤,因为这些都是当时意大利人餐桌上常见的品种,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当代民族风貌和风土人情是每个艺术家必备的艺术修养。当然.与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一样,里面还有橘子。为什么这些画家们对橘子如此钟爱呢?原来,当时的罗马还没有种植橘子,可见橘子是难得的"洋水果",在餐桌上摆上一盘橘子,就显得非常有"范儿"。因此,画家们都要把这种难得的"洋水果"画下来。越是没有就越要画,在画中出现的频率就越高。在现实中,这样的事情也很多,越是粗俗的暴发户,就越喜欢把自己的书房填得满满的;越是穷困地区的政府,越是喜欢修建一些华而不实的建筑,以彰显自己的政绩。
针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提示】
角度一:洋与土。洋玩意是否一定好,土物什是否就一无是处,这都得辩证看待。即使像达·芬奇这样伟大的艺术家也不免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他的画里沾染一些时髦气息。在崇洋情结方面,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为艺术家们的作品需要体现社会风尚,这样才有人气,即使有一点媚俗的嫌疑,也在所难免。当然这点小瑕疵不能掩盖《最后的晚餐》在西方油画史上崇高的地位。那么土物什我们也需要科学看待,毕竟在<最后的晚餐》中,还出现了葡萄 酒、黑面包、烤羊肉等当时常见的食物饮品。这说明土物什依然具有坚守本土风味的责任,这一点给我们现代人以深深的启示。
角度二:满与空。现代社会中,腹中草莽,架上满书的人不在少数。很显然,他们是借架上的一排排精装版的金光闪闪的名著经典,来掩饰自己腹中空空的知识贫乏的尴尬现状。他们以为一切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可他们越是这样掩饰,就越显示出他们心灵的苍白。因为他们的书柜上多数已经落满了灰尘。这和古代那些借书阅览的人形成鲜明对比,那些人他们虽然囊中空空,但他们的内心是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