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 ”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试题特点】
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着千百年的情感传承,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全国新高考卷作文题设计了写一篇主持词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方面直接对接課标中“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另一方面在指引考生书写个体层面的记忆与思考外,更指向群体层面的价值凝聚与文化认同。从地名出发,书写中国文化,滋养家国情怀。
材料审读
材料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点明了考生所写主持词的内容来源:读书与行路。后面的“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则是提供了两种入题方向,前者适合写成散文、议论文,后者适宜写成敘事文。
立意突破
1.展示自身对地名价值的深度理解
我国地名文化遗产特别丰富,用古建筑界的泰斗罗哲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世界独一无二,堪称国之瑰宝”。根据专家调研和评估,我国现存千年以上的古县名有700多个、千年古镇1000余个、千年古城(都)500余个、古村落10万余个……这些古老地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石。考生可在文中阐明: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涵。
2.另觅其他切入角度
作文题已列举了一些入题角度,但这仅仅是一种提示,更佳的选择是:另觅其他入题点。比如,可以从“地名与语言文化(包括地名中的文言词语、地名中的方言词汇、地名中的少数民族语汇)”“地名与宗教文化”“地名与诗词歌赋”等层面,来阐释“弘扬地名遗产,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
可以评判“改地名”的利弊得失。比如辩证地指出,地名并非一成不变,历史上随着改朝换代抑或辖区调整,总是有一些相应变化。但这种变化总还是因时因地因区划而变更,并且那更改的地名也内蕴着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当前,认真了解一下当地文化的历史与绵延,真切听一听群众对地名规范的民情民意,实事求是地标注地名,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当是地名整顿与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
还可专论不能让“洋地名”遮蔽了中华传统文化。有人说改地名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为了提高知名度”,其实起个“洋”地名不过就是一种精神自慰。要知道,历史沿袭的地名看似带有“乡土味儿”,但正是在这种乡土文化中,镌刻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乡风民俗,乃至独特的烟雨沧桑与人文精神。因此,随意冠“洋地名”背后,恰恰暴露出一种追风赶潮的浮躁,也显露着一种忘本逐利的畸形政绩观和浅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