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2021-03-19 09:16超越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一、材料解读
该部分概述了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相与及行事。齐桓公的表现包括“装死逃脱”“重用管仲”“成就霸业”;管仲的表现主要是“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接受“桓公重用”而大显身手;而鲍叔的德行更为明显,其行为包括“劝谏桓公重用曾经的对手(与桓公有深仇大恨者)”“甘居其下”等。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里列举孔子与司马迁的评论,前者突出“管仲之力”,这是在赞管仲能力出众;后者强调“天下多鲍叔能知人”,颂的是鲍叔有知人之明。
二、任务指令解读
1.内容任务。“围绕上述材料”,就要紧扣命题材料,不能旁逸斜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的)感触”,则是明确了评议对象(三选一)。
2.思维任务。“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感受和思考的对象是材料,其内容是材料介绍的三个人物——当然,不宜就人论人,而应重点谈其品行的现实意义以及对自我的启迪(也就是说,无须写成典型的“人物评传”,而应着重拓展开来);“感触最深”的“最”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个“最”,最好能运用比较思维。
3.对象任务。“任务指令”中的“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意味着听讲对象是“本班同学”——“同学”是“我”的同龄人,且包含了“本班同学”的特定身份,须考虑语言得体的问题。
4.文体任务。“发言稿”是要让听众接受你的观点,所以文章必须有自己的观点,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性,还要符合发言稿的语体和格式要求。换言之,发言内容要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力求见解精辟深刻,语言表达形象生动——可适当运用排比、呼告、设问、反问修辞。
三、写作角度和立意
这也是一道多头型材料作文题——话头自然有三个,要求考生在三位历史人物中做选择,包含着对三者的认知和评价。通常说来,写“鲍叔”是首选,因其具有识人的慧眼与“甘居其下”的度量,我们不妨以鲍叔之不争名利为由头,联系当下现实,集中谈谈为人处世中的公心与私心问题;次选“齐桓公”,因其不计前嫌的胸襟值得褒奖(有大局观,一切为了齐国兴盛),当初“装死逃脱”的隐忍也值得称赏;如果选择“管仲”,则可点赞其能识时务而知变通、不辜负明主信任等。
那么,三者之间有没有共通的联结点呢?应该讲,如果立足整体审视材料,总体上这里有一个如何对待人才的主题:在人才维度上,假如说管仲是人才,那么齐桓公不仅自己是人才,还不拘一格善用人才,是能够驾驭人才的奇才。鲍叔呢,不仅是人才,还是个识人并甘居其后的贤才;更重要的是,鲍叔的“识才”还包括识齐桓公这位明主、识己才不如人这两个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