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
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分析】“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就是“马车的积累”,“也得不到一列火车”,整个句子理解起来就是:马车就是马车,多个马车积累在一起也不会是火车,火车就是火车,二者的属性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透彻“马车”的内涵与象征。这不是“量”上的一个变化,而是“质”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它扩展到理论经验和实践上,如中国古人只重视生活经验而不注重逻辑或理论的事实。再到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生活领域也有这样的现象。这样一想,思路大开,字数大增。
参考立意:
1.技术的进化不是连续的;
2.无谓量变无法造就质变;
3.方向错了,再怎么花力气也没用;
4.量变不一定产生质变;
电钻优于水穿石
画堂红烛再点两千年,神州黑夜里还是不会出现电灯;“輮以为轮”再輮一千年,中原大地就连减震式的马车都发明不出来何论火车;司南在盘子里转悠了几百年,郑和下西洋还是要看星星找方向而不是像哥伦布、麦哲伦一样手握指南针;木棍撬石头一万年,我们还是提不出物理学概念甚至连“杠杆原理”都没人定义过;二十四节气确实有道理,但是它永远不是天气预报;算盘噼哩啪啦一千年,我们还是提不出牛顿的“微积分”;“磨擦起电”磨磨磨磨死你,你也发明不了电动机。
前者是生活、是经验、是重复,后者才是发明、是突破、是创新、是科学。世界的发展未必是量变到质变,或者说,许多质量可能基本不需要那些简单的“量”。滴水未必穿石,电钻必能穿岩。孔孟之道再发展,也不会自动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制观念。
再多的马车还是马车,它只是农业时代的配置;火车就是火车,它才是工业时代的象征和助推器。中国人之所以过于相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绳锯木断,滴水石穿”“人多力量大”,只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还是停留在经验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或创新层面。人家常常是先有理论再有尝试与发明,我们是先有生活经验再固化生活经验。
瓦特绝对不是看到壶盖被水汽顶起就灵机一动想到了蒸气机,他首先精通物理,否则我把你塞到烧水壶里煮三天三夜你也想不到什么是蒸气机原理。爱迪生不是胡乱地尝试了一万种材料才发明了电灯灯丝的,他本身就是科学家然后才是发明家,他说过,“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极为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一个群体,可怕的是只知有马车,更可怕是拒绝火车(怕破坏传统),最可怕的是明知火车的优势非得用马车。就如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的开头,四匹马拉着火车沿铁轨奔跑,就是讽刺这种现象。
一个社会,好像都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但乌合之众受不了高于自己的“将才”而只会相互吹捧和自己同类的庸才,受不了绝尘成去的“火车”而只能容忍和自己一样慢吞吞的“马车”。“裨将”就是裨将,再多也不是诸葛亮。
所以电钻始终会优于水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