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对于“爱国三问”,你有怎样的回答?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2020-02-17 18:27超越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调研时,来到南开大学,特别提到张伯苓老校长的“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需要将这“爱国三问”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对于“爱国三问”,你有怎样的回答?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对于“爱国三问”,你有怎样的回答?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这篇任务驱动型作文,紧跟时事热点,切合时代需要,彰显时代精神。首先,考生的思考必须来自于材料内容,明确关键词“爱国三问”。任务指令“你有怎样的回答”对文章内容进行了限制,考生需要围绕“爱国”的中心思想,对“爱国三问”进行回答。本材料降低了审题难度,却加强了对考生思辨思维的考查。“爱国三问”从表面上来看极易回答,但部分考生的作文中会出现一个问题:浅层次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愿意中国好”。那么,这三个问题有衡量的标准吗?三个问题的对象都是“你”,即考生自己。这是对考生、对当代青年内心拷问,是在当前国家环境下对考生自我的观照。要想写出优质的文章,考生需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辩证思考。既体现对“爱国三问”的多层次思考,又回到自身,完成其对个人思想成长的引领。如此才能避免泛泛地回答“爱国三问”,体现出当代青年对当下社会的关注,对国情的关心,体现出较为成熟的思考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
①中华在心,与梦同行;②国三重奏,三句道本心;③山河千里,万心赤诚;④爱国之火,燃我追梦之志。

重温“爱国三问”,弘扬爱国精神
又是一年开学季,《开学第一课》如期和大家见面。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有一个鲜明的主题--爱国主义,特别强调在新时代青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此时进行爱国主义的“开学第一课”,可谓适逢其时。让我们重温习、总书记提到的“爱国三问”,弘扬爱国精神。
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振奋了青年们的爱国斗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三问”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你是中国人吗?是民族自信之问。民族自信不可无,中华民族历经苦难铸造无数辉煌一路走到今天,强烈的民族自信从未被打败、奴役、驱使,一直以独立的高贵民族形象在神州大地上生存发展。当今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越是在这个时候,民族自信越应强化。唯有如此,目标纵然很远,也能朝着它坚定迈进;邪气纵然不断闪现,也必定有更强大的正气将其扑灭;敌对势力纵然十分凶恶,也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坦然应对。坚定民族自信,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你爱中国吗?是文化自信之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华夏文明,从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始,书同文、车同轨,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人民历来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它源于中国富饶辽阔的疆土,悠久的历史,勤劳的人民,世代相传的民族美德。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你愿意中国好吗?是舍生取义之问。生于和平盛世,本应庆幸,可有人不懂珍惜,忘记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志岁月艰难,忘却改革开放披荆斩棘的先锋们创业艰辛,忘记自我的使命、责任与担当,极度额废,消费青春。“你愿意中国好吗?”在那动乱的时代中能给予青年希望之光,而在当今则会促使青年缅怀过去,珍惜当下,梦想未来,促动青年用行动实现“诗与远方”、用实际行动“鲁起袖子加油干”!
“爱国三问”在历史上,鼓励了当时的有志青年奋发图强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爱国三问”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激励着当代青年不断创造,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创造美好的未来。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时刻以“爱国三问”鞭策自己,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巍巍爱国者,浩浩家国情
曾经,我以为自己了解中国,直到《开学第一课》节目打开了新中国成立70年历史长卷,我才知道需要重新去了解;曾经,我以为我爱中国,直到看见渣滓洞幸存者讲述的牺牲与奉献、向往与赤诚,我才知道我对中国的爱太浅;曾经,我也干脆地回答别人“我是中国人”,直到听见张伯苓老校长的问题,我才知道回答它要深思、要自豪、要坚定!
“你是中国人吗?”面对此问题,想必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我们有着相同的国籍,都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但是近来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他们是反动分子,是乱港暴民,不安分的他们在大庭广众下侮辱国旗、国徽;躁动的他们煽动群众脱离中国,一次次破坏香港的和平,不珍惜“和平统一”的来之不易。不禁让人发问:“那些有着华夏民族血脉的人还是中国人吗?”我想,真正的中国人不会轻易被蒙蔽双眼,不会痛割祖国的血肉,会在乱民暴动时更加坚定,会在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回过头来再看,“你是中国人吗?”这个问题似浅实深。
“你爱中国吗?”一个昂扬向上的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爱国情怀?
对此,生活给出了最生动的注脚。年轻的战士卫国戍边,用满是皲裂的手,拿起冻成冰块的牛奶;高中生武亦姝满腹诗文,用精彩绝伦的表现,为人们打开祖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耶鲁毕业生秦玥飞,在高薪与国家间,毅然选择后者——解析“爱国”的含义,可以是一句简单而真挚的“我爱你,中国”,也可以是担当、是自强、是奋斗、是奉献。
“你愿意中国好吗?”能为祖国奉献一生,是骄傲也是美德。
为了延续中国过去的辉煌,书写中国未来的华章,我们应发愤图强,让中国更好!古有苏武牧羊,生为汉朝人,死做汉朝魂;今有钟扬为促进国家生物工程,扎根大地;前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国安身才安;今有中国“神盾”披红旗护航深蓝……而如今,我们有幸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更要敢于向前冲刺,如此才能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国家的安定发展任重而道远,人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样要经风历雨、百炼成钢。爱国者该有浩浩深情,怀抱祖国的昨天、当下与明天;爱国者该有巍巍精神,能舍小家为大家。能为桨,渡中国永恒传承;能为舟,领中国千帆竞发。将“爱国三问”一代代问下去,振臂高呼:“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愿中国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