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世界那么大,知识那么多,谁都不可能全知道。“说‘不知道’”体现了一种态度、一种品质

2019-08-10 14:04超越网

童话大王郑渊洁去参加笔会,有位作家在发言时,大谈自己读了很多书,此人在说完一位外国作家的书后,问郑渊洁:“你知道这本书吗?”郑渊洁摇了摇头说:“不知道。”
世界那么大,知识那么多,谁都不可能全知道。“说‘不知道’”体现了一种态度、一种品质、一种精神、一种胸怀……
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悟,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审题立意】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题的关键是细读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并从中提炼出作文创作的主旨来。材料中是有关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一个小故事,他认为世界很大,知识很多,谁也不可能全都知道。承认自己不知道,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以此,我们可以想到孔子说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以本文要围绕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为主旨来进行立意选材,可以是写人记事,自然引出这一主旨,也可议论说理,以这一主旨为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要敢说“不知道”
“不知道”似乎是以前少不更事的我们常说的话。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知识的增长,这三个字出现的次数逐渐减少了。同时,也由于自身的威严与地位,便很少轻易地说这三个字。而一个教书已30余年的老师,被学生提问时,竟可以放下老师一向的威严与架子,坦诚地回答学生“不知道”,这实在是难能可贵。试问我们又有几个能这样呢?
“不知道”不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它虽表示不知,但却不是愚蠢;它虽表示不懂,但却不是无知,它是虚心、它是坦诚、它是在别人面前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的一种勇敢的表现。它可以让人、让你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及时认识事物,它是一个给你探究未知事物的好机会。因此,敢说“不知道”的人是一个勇敢而又好学的人。
“不知道”还是一种鞭笞,一种鼓励。当你知道自己对某些事物的认识不够之后,它便会是一种动力驱使你去“打破沙锅问到底”。就像那位老师一样,“不知道”令他如芒在背,寝食不安,于是四处求教找出答案。由此可见,“不知道”真可促进你的求知欲望,最终想方设法解决心中的问题。
  我们要敢说“不知道”,这还不够,说过之后,还要敢虚心求教,要敢放下束缚,不耻下问。为什么只是这短短的三个字、小小的一件事,我们平常还做不到呢?平常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问题明明听不懂,但当老师再三提问还有谁没掌握时,却害怕出丑,怕被人知道自己不懂而不敢提问。想来自己假装知道的行为真是愚蠢,一心以为如果说自己不知道是丢人的,但却没想到如果以后一直一知半解的话,吃亏的终究还是自己。反而敢说“不知道”的,才是最精明的。不是吗?古有孔子向老子问礼,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他们不管地位的高低,不论对方是否比自己贤能,都敢于说“不知道”,敢于不耻下问,何况我们?
  冲破自身心理障碍,丢掉不必要的“尊严”,放下自己一颗高傲的心,去问吧!遇到难题,本来就应该敢说“不知道”!

【写作思路】拟题为:要敢说“不知道”,创作一篇议论文。首段以一个小故事或名人名言引出中心论点:要敢于说“不知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然后依次论述“不知道”的内涵,承认不知道之后应该怎样做等内容。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并向读者发出号召。
这是一篇说理严谨,论证有力的议论文。在结构上,作者循序渐进,先引出论点,然后分析其实质内涵,然后论述具体作法,最后发出事。在语言上,作者的语言磅礴大气,富有思辨色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