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一个屠夫徐作军,在卖猪肉间隙时间,坚持练毛笔字,并为此津津乐道;
②一个快递哥雷海为,在送快递小空闲背唐诗宋词以致废寝忘食,终夺桂冠;
③一个名叫沈巍的流浪汉,酷爱读书和评论时事,成为热议的网红。
每个人都有生活的重负,有人为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惜辍学辞职浪迹天涯,认为这才是诗与远方;也有人在默默承受生活重压的同时,将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有尊严的生活;有人刻意强调自己的个性追求,而置社会规则和个人责任于不顾;也有人将公众的利益过分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不同的人在生活重负之下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态度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和生活,辩证分析时事现象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三个典例,即屠夫徐作军、快递哥雷海为和流浪汉沈巍,这三个人都是生活中平凡之人,为了生活做着最普通的事情,但他们依然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且都有自己的成就,徐作军热爱书法,坚持练习毛笔字,并为此津津乐道,雷海为热爱诗歌,终夺桂冠,沈巍酷爱读书评论时事,成为网红。这三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活重负,但他们在承受生活重压的同时,依然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以此点亮自己的人生。可以说人生有很多种行走的方式,精彩人生各有各的精彩,但这些精彩离不开追求,离不开坚持和执着,所以可以围绕“人生要有追求”“成功需要坚持”“诗意人生”等进行立意。材料第二部分在三个典例的基础上进行展开,这一部分除了对雷海为他们的追求做出评价,还列出了几种不同的做法,如“有人为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惜辍学辞职浪迹天涯,认为这才是诗与远方”“有人刻意强调自己的个性追求,而置社会规则和个人责任于不顾”“也有人将公众的利益过分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也是对生活的追求,只不过他们的追求脱离实际生活,过于突出自我的个性和利益,枉顾现实状况,枉顾社会规则、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枉顾公众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围绕“逐梦也要脚踏实地”“个性追求与社会规则”“追求个性与承担责任”等进行立意。最后分析题材,题干在文体上没有限制,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作文。
参考立意:
人生要有追求;成功需要坚持;逐梦要脚踏实地;个性追求与社会规则;追求个性与承担责任;平凡可以不平凡,立足平凡,超越平凡;成长需要诗歌,精神丰盈需要诗歌;生活需要理想,人生需要追求;成功的路上需要坚持,任何条件下不要忘记追求诗意人生;梦想不论身份,人生自有诗意。
诗不为试,为余生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也勾起了许多人骨子里对诗词的爱,但不免仍有非议之声。有人说:“一个外卖小哥读那么多诗词有什么用?”有人说:“我又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吗?”
面对这么多的疑问,我不禁反思: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变得如此功利?弹钢琴是为一纸证书,背古诗是为考试服务,连运动都成了浪费时间。
林清玄曾说:“白鹭立雪,愚者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生活本该简单,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的眼睛竟变得模糊,只能看见眼前的鹭,而看不见漫天一色的白。
也许,模糊人们眼睛的并不是那一只鹭,而是快节奏生活下人们越来越浮躁、越来越难以平静的内心。
外卖小哥雷海为往台上一站,我们只能看到朴实,好似与诗歌隔了很远。但他一张口,诗意就倾泻而。让人们惊讶的也许不仅仅是雷海为回答问题时的迅速与准确,也不是他在台上、在众多比赛选手紧张万分时的那份淡定自若,而是他的那份强大的气场。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深刻内涵就是在说,中国诗词的魅力就是通过日积月累而逐渐沉淀于周身的气质。
同时雷海为不是只会“背”的机器,他背诗的目的并没有功利性的追求。而诗歌的深层意义就是要引出我们灵魂中对诗词的记忆,让我们的显现出人文气质,而这种气质绝非考试能够给予。人的一生是要活在对美的追求之中的,而大部分人似乎已经忘了,所谓考试、检验等等,其实只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工具,我们只不过是要通过它们去换得更好的环境,更好的生活,以此来获得更纯净的心。
林清玄还曾说过:“有时候我们觉得生活累,其实是我们的心累, 我们的眼睛接受了太多纷杂的色彩,我们的耳朵听见了太多无趣的信息。其实生活本身很简单。做一个单纯的人,走一段幸福的路。”
犹记得我第一次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的心情。当时我就想,能写出这么惊艳的句子的人,他的内心得有多么单纯澄澈啊。
诗不为试,为余生。诗词的魅力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从诗词中学来的智慧是独特而通明的,它帮助我们洗涤大脑中的杂质,让我们余生都能做一个有趣的人。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诗不为试,为余生》,展示观点。其次由《中国诗词大会》遭受到的非议切入,继而引出自己的反思:我们何时竟变得如此功利了?接着列举外卖小哥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表现,以及林清玄对于生活的感悟,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地引出“诗不为试,为余生”的观点,收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