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9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古称上元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新春庆贺活动的延续。故宫博物院举办建院94年来首次“灯会”,这意味着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公众开放。
消息传出,立即引发了一波“刷屏”。有媒体报道,2月17日下午开放19日的门票预约,十几分钟就被预约一空;18日凌展,故宫票务官网直接“瘫痪”,有网友感叹“门票比春运车票还难抢”。
元宵之夜的故宫,午门城楼及东、西雁翅楼在灯光映照下,展现壮美雄姿。太和门建筑主体及汉白玉台阶作为主要投影目标,用55000流明的激光电影放映机,通过激光投影技术,实现精准对位,让数字画面跃然于故宫古建筑之上。此外,午门至神武门东侧城墙区域,由充满节日氛围的红灯笼点缀城墙,引导观众步行。临近城墒西侧的建筑也被点亮,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庆氛围。《千里江山图卷》等绘画作品以艺术灯光形式,投影于建筑屋顶上。
此次灯会最吸引观众的亮点大概就是“紫禁城上元之夜”超强的照明设计。据介绍,它是将高新科技与文物保护有机融合,在方案制定阶段,就考虑到避免固照明对古建筑产生损害。元宵节当晚,观众们自午门入场后,首先可以观赏灯光下的太和门广场,随后由午门西马道登午门城楼,参观“紫禁城里过大年”展。此外,还能聆听畅音阁戏楼的美妙戏曲。
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按以下要求作文: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之间、传统文化与创新理念之间的关系,考生必须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然后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首先分析材料,材料的中心事例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次创新之举,即举办建院94年来首次“灯会”,在这次灯会上,博物院借助现代的高科技展示了传统的文化之美,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考生可以从博物院、观众等角度分析立意。从博物院的角度来看,它能够把传统的文化与前沿的科技进行结合,展示出故宫的魅力,这其实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古老和创新的结合,是文化创意的创新方式,而故宫的这一举动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考生可以围绕“传统文化与高科技”“传统文化与民众”“古老和创新”等方面进行立意。从民众的角度来看,从“消息传出,立即引发了一波‘刷屏’。有媒体报道,2月17日下午开放19日的门票预约,十几分钟就被预约一空;18日凌展,故宫票务官网直接‘瘫痪’,有网友感叹‘门票比春运车票还难抢’”,这些情况本身就传达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而博物馆的这一举动无疑给民众创造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由此可以围绕“民众的文化需求”“传统文化亲民化”等角度立意。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进行立意作文。
参考立意:
传统文化与前沿技术的结合;传统文化亲民化;独特旅游体验产品,满足公众想象;故宫管理理念的根本性变化;古老与创新的结合;文化创意的创新方式;传统节庆满足公众文化需求;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好的博物馆是让文物活起来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发挥科技优势,弘扬传统文化》,最常见好用的拟题技巧是巧用四字、六字短语成对偶或对仗结构。其次以传统文化的窘境引出观点——“发挥科技优势,弘扬传统文化”。正文主体部分先分析传统文化的价值,接着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相互促进,最后联系现实,进一步阐述二者的关联。结尾总结全文,并发出号召——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发挥科技优势,弘扬传统文化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故宫博物院的尝试给了我们启发:发挥科技优势,弘扬传统文化。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