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
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请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话题作文写作能力。本题是“材料+话题”的话题作文。对于话题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话题,真正吃透话题,总结出话题的主旨,紧扣话题,从话题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次作文的话题是“和谐”,和谐是指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它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何谓和谐?七个音符谱写出一首动听的乐曲,叫和谐;七种不同的颜色描绘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叫和谐;人和自然互相协调共同发展,叫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关爱、宽容礼让(提前材料中张英的礼让,换来了张叶两家和谐相处,留下“六尺巷”的千古美谈),叫和谐。企业间只有和谐才能双赢,国家只有和谐才能政通人和,国家之间只有和谐才能互惠;人需怀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与人相处才能敬业乐群、生活和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互爱、修己安人才能提升社会和谐气氛。“和谐”这个话题比较宽泛,学生作文时,可以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可以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具体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人类应该和谐相处;和谐社会需要以人为本;和谐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
和谐即是美;只有和谐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充满诚信友爱;和谐社会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善待自然,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要从身边之事做起;等等。
和谐——永恒的旋律
“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和谐,是中华文化的基调。和谐——永恒的旋律。
和谐就是一面镜子,它只映照出与之相反的影像。和谐犹如诗人沃尔科特在一首诗中说写的,它是:奔跑的雄师与惊惧的雌鹿之间的约定,她眼中含着某种对恐怖的默许。和谐里面隐含着荒诞,也蕴含着对荒诞的容忍。
和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家的“仁爱”、“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唐朝有武阳的“路不拾遗”等传统文化中,都蕴涵着和谐的思想。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达。
纵观历史,“和谐”乃是社会的主色调。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使原本遥远而陌生的国度之间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经贸科技交流,使人们对古代各国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使整个社会和平繁荣,而与之带来的文化观念的碰撞,物产的交流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唐太宗,唐玄宗更是任用贤良,虚心纳谏,广言开论,轻徭薄赋,使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并且以开放的胸怀大开国门,与日本等国密切交往,让人们感受到他族文化的魅力,极高地促进了民族繁荣与民族和谐。而到了近代,近年来我国不断加深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制度改革,也都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力证。其中,面对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矛盾,党中央更是主动应对,通过宏观调控等政策,使社会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这正体现着“和谐”这一理念在新时期发展形式下的应用。
“和谐”是十六大报告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
从民俗来看,中国人民也是极其注重民俗文化的和谐的。
新年彼此温暖的祝福,那热闹的隆隆炮竹声,喜洋洋的灯笼元宵等,无不表达着人们对于新年生活幸福美满的期待。同样的,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更是人们长久以来对于社会和谐的一种祝愿和热盼,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文化积淀的继承与重视。可以说长久以来,我们都以“和”为我们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等更是成为我们民族的千古名训。儒家的“礼、义、仁”道家的“对”。
“美”、“道”的探究等,无不成为我们五千年来华夏文明厚厚的积淀。而这样厚重的文化积淀更是我们和谐社会所长久向往与推崇的。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基调,便是和谐这一永恒不变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