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植物之间的“互联网”阅读答案

2019-05-09 11:34超越网

植物之间的“互联网”
       ①虽然植物是没有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生物,但它们并非只是静静地待在原地,它们之间也能进行交流,也有明争暗斗。那么,植物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②植物们不能举行聚会,或是相约外出看电影,但它们同样拥有自己的社交网络。随着定时拍摄技术的发展,科学家通过间隔相同时间拍摄到的影像记录观察到,在茂密的丛林里,植物们摇曳身体,有时甚至相互扭打在一起,这些都是在进行交流——森林里的幼树为了铺展根系和枝叶而争夺空间;倒下的树木为幼苗提供营养;藤蔓植物拼命缠绕住寻找到的树干向上攀爬,以便获得充足的阳光;野花在春天竞相绽放出各种缤纷的花朵来吸引传粉昆虫……植物进行交流的方式和过程,远远超出了影像记录和我们的想象。如果要想知晓更多的植物的秘密,我们必须悉心观察,侧耳倾听。
       ③每到秋天,成群结队的灰蛾涌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桦树林,在嫩枝上产下卵,这样等到来年春天,孵化出的幼虫就可以享受一场桦树新芽“盛宴”了。这看上去像是一场胜负已定的战争,因为桦树没有任何大自然赋予的抵御武器,仿佛命中注定就是输家。但是,桦树中的一些种类却拥有秘密武器——和邻近的斯堪的纳维亚杜鹃花结成盟友。杜鹃花能散发出一种类似于杀虫剂的化学物质来驱逐害虫,靠近杜鹃花生长的桦树正是借助杜鹃花的气味,将自已伪装成有毒的杜鹃,以驱逐灰蛾的幼虫。
      ④在植物王国里,相邻的植物们“窃听”彼此的“化学私语”——有的是无私的帮助,有的则是自私的侵害。如斯堪的纳维亚杜鹃通过分享杀虫化学物质来帮助邻居,一些植物通过化学气味辨识自己的近亲并照顾它们,而菟丝子则通过辨认出宿主散发的化学气味来找到宿主并安家……不过,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化学信号并不是植物之间传播信息的唯一途径,一直都在在人们忽略的地表下,一个庞大的组织正悄悄地进行着迎来送往的工作。
 地下秘闻:土壤中的菌类帮植物传递信号
       ⑤植物的根围是了解植物有形“互联网”的最佳地点。根围是指土壤中围绕植物根系的一个区域。在丛林的地面下,每一寸泥土中都含有成千上万的细小生物,这些细菌和真菌与植物的根系形成互惠共生的关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菌根。菌根是真菌与维管植物根系共生的结合体。在菌根结合体中,真菌附生在宿主植物的根系上,既有丛枝菌根真菌等内生菌根真菌,也有附着在根系外部的外生菌根真菌。对于土壤生态环境和土壤化学环境的建立来说,它们的存在至关重要。菌根与许多种类的植物的根系都能形成共生关系,在已检验过的植物中,高达95%的家族拥有菌根共生结合体。
      ⑥最新研究揭示,菌根菌丝将许多树木的根系连接在了一起,而且这些树木不只一个种类。菌根菌丝形成的独特网络就在我们的脚下蔓延。那么,它们能对植物起到多大的作用呢?科学家通过追踪调查发现,水分和养料会从营养过剩的树木通过菌根网络流向菅养不足的树木。2009年的一项研究认为,年长的花旗松通过菌根网络向周围年幼的花旗松输送含有碳和氮的分子,靠得最近的小花旗松最能享受这一资源,而且长得最好。这也就是科学家为什么不赞同将森林里年老的树木移走的原因,因为还有其周围的幼树需要通过相连的菌根依靠爷爷辈的老树供养。除了分享养料,菌根还能让植物分享信息。生物学家已经发现,植物能对空气中传播的防御信号作出反应。当其他植物遭受攻击时,例如当一条毛虫开始啃食一株番茄时,番茄叶会产生有毒的化合物来驱逐毛虫,同时刺激邻近的植物做好防御准备。
       ⑦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想知道能在空中传播的化学警报是否也能在地下传播,他们选择了一些在根系间已经形成菌根网络的番茄做实验。他们首先在部分密封的容器里添加致病病菌,对生长期中的番茄进行侵害,然后与生长在旁边的对照组进行对比检测,旨在了解如果阻断了空气中的信息交流,患病番茄能否通过地底下的菌根网络将受到侵害的信息传递给健康的番茄。实验结果证实了研究人员的推测:没有接收到任何空气中传播来的信息的健康番茄开始产生防御敌害的化学物质,这说明植物之间的确能通过菌根网络来传播警报信号。
10.下面说法不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在植物王国里,植物们“窃听”彼此的“化学私语”并且通过化学气味辨识自己的近亲并照顾它们。
B.菌根是真菌与维管植物根系共生的结合体,分为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两类。
C.植物能对空气中传播的防御信号作出反应,植物能分享养料,菌根还能让植物分享信息。
D.植物的“互联网”,既能上天,又能入地,它们传递交流着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
11.结合内容,仿照文中的小标题在划线处拟一个恰当的标题。(4分)
1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13.作者在第②段采用生动语言描述有什么好处?(4分)


10.A (2分)
11.空中私语:植物之间有秘密“语言”(格式正确,意思对即可,共4分)
12.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当其他植物遭受攻击时,植物能对空气中传播的防御信号作出反应。(方法和作用各2分,共4分)
13.既引人人胜又使人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文采。(或: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可读性)(每点2分,共4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