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在坚守中变通阅读答案

2019-05-06 21:05超越网

在坚守中变通
徐璐
①老子曰“上善若水”,我认为,水“几于道”的重要原因是它在坚守中懂得变通,水既有滴水穿石的坚守,也有随形于物的变通。
②人亦如此。当人心中既有至死不渝的坚守,又有适时而动的通达时,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画出人生完美的圆。
③灵活处理人生万事,以图形作喻,刚强坚定之人均可看做“三角形”,固然稳定,却多了些许棱角,滚动起来寸步难行——不若在其外表套上一个圆,便可顺利前行。如韩信一般,虽有铮铮铁骨,却懂得变通,愿承受胯下之辱,方保全性命。再如勾践一般,虽矢志复国,却懂得变通,暂屈于吴,为吴人臣,后得以回国。卧薪尝胆,终一雪国耻,复兴越国。古今英雄,无不深谙:只有将坚守与变通结合起来,方能成大事。
④人柔弱中“和”的一面,即为变通的一面,多因情义而起,随形势而动,是对“坚硬”气概的补充和美化,人坚硬的一面,即为坚守的一面,多如屈子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是“柔弱”的精神前提。人心中“坚硬”的东西撑起了人的精神,使人有尊严地挺立,而“柔弱”的东西使人能够灵活处置一切事务。
⑤世间事物毕竟瞬息万变,人若只固执地坚守,不懂得变通,是一种可悲。
⑥屈子、项王,他们正是少了份变通,固执地坚守,才有了千年的遗憾。相反,坚守士大夫气节的司马迁,在辱经宫刑后,没有固执坚守所谓“气节”,而是灵活地坚定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刚正不阿的关云长正是由于心中柔软报恩之情的呼唤,于华容道义释曹操……他们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原则中多了一层圆润,更懂得在坚守中变通。
⑦我们需要有对余心所善九死不悔的坚毅刚强,也需有老子上善若水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成熟——圆润而不刺眼的光芒。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6期有改动)
13. 文章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4. 文章第⑥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5. 简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16. 结合文意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变通”的认识。
链接:
材料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材料二:变通革弊,与时宜之。——《晋书》卷四九《阮籍列传》
【答案】13. 在坚守中懂得变通。(一个人只有在坚守中变通,才是真正的成熟。)
14.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屈子、项王和司马迁、关云长的事例并加以对比,具体有力而又突出强调了“在坚守中变通”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15. 首先以图作喻,提出“要灵活处理人生万事”的观点;然后举例论证,列举韩信、勾践的事例证明“只有将坚守与变通结合起来,方能成大事”的观点;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一边坚守,一边变通。(意思对即可)
16. 示例:世间事物瞬息万变,人若只固执地坚守,不懂得变通,就不能适应社会。懂得在坚守中变通,才是真正的成熟。
【解析】
13.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坚守中懂得变通。
14.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有力而又突出强调了“在坚守中变通”的重要性。
点睛:举例论证的作用: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道理论证的作用: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对比论证的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比喻论证的作用: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本文第③段首先以图作喻,提出“要灵活处理人生万事”的观点;然后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一边坚守,一边变通。
16.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世间事物瞬息万变,若不懂得变通,就不能适应社会。懂得在坚守中变通,才是真正的成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