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有道
周振国
①谚语说:“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天地万物皆有道,世事有道,取舍有道。
②取舍之道,道义为先。讲取舍,首先绕不开利益和道义之间的纠葛。人都有逐利性,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主张“道义为先”。孔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即符合道义的好处,但取无妨。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自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先驱英烈,为了百姓和大众的道义、国家和民族的道义,都是这么做的。当然,普通人难以企及这样的标准,但可以以此为榜样。
③取舍之道,耕耘为本。钱钟书先生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书,其父甚喜,取名“钟书”,巧的是钱先生一生与书结缘,上清华时他便有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想法,人家过年吃酒,他过年闭门“吃书”,还曾把上门拜年的某社会名人拒之门外。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有耕耘何谈取舍。
④取舍之道,格局为要。棋局对弈,有人在排阵布局上动脑,有人在吃子丢子上计较,这便是格局,高下立现。庄子的《逍遥游》中,知了和小斑鸠能飞上榆树和檀树便很知足了,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也心安理得,而大鹏却要展翅九万里飞向南海,这让两个小东西很是看不懂,还在一起嘲笑大鹏。这跟和陈胜一起劳作的佣者嘲笑陈胜的“苟富贵,勿相忘”一样,格局不一样,胸怀不一样,最后的成就也大相径庭。陈胜无奈感叹:“燕雀安知鸿鸽之志”。有谚语说:“蜡烛尽能照光房子,太阳却能照亮世界”。所以,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⑤_ ▲ 。唐末诗僧贯休诗云:“门前数枝路,路路车马鸣。名埃与利尘,千里万里行。”好一幅世人追名逐利图。但对唐代思想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绝学--《止学》说:“利无尽处,命有尽时。大智知止,小智惟谋。”并告诫“利畏警焉”,即在利益面前要保持敬畏和警醒。所以,取舍之道即是进退之道,重要的是要懂得进退。陶渊明归隐田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荀鹤“羞取俸禄”,“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都是美谈;比尔·盖茨当面驳川普的面子,拒任美国总统科学顾问,说“这是浪费我时间”,也是明智;而许光达、徐海东、董其武等一大批高级将领,在新中国成立初我军授衔时主动要求降衔让衔,更传为佳话。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7. 简要概述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18. 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9. 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⑤段画线的地方填上合适的一句话。
【参考答案】
17. 首先是提出本段论点:取舍之道,耕耘为本;然后举钱钟书刻苦读书的例子加以论证;又引用鲁迅的话从道理上论证耕耘对于成才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强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有耕耘何谈取舍。
18. 格局大,可以成就很大;格局小,无法取得大的成就(格局不一样,胸怀不一样,最后的成就也大相径庭)。
19. 取舍之道,进退为上。(内容应该体现“进退(退让)”对于“取舍”的重要作用,表达形式一致,不一致的即使意思对也要酌情扣分)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论证思路。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联。语言表述为: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文章第3段首先是提出本段论点——取舍之道,耕耘为本;然后列举钱钟书刻苦读书的例子加以论证;又引用鲁迅的话从道理上论证耕耘对于成才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有耕耘何谈取舍”。据此分析作答。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本题引用谚语“蜡烛尽能照光房子,太阳却能照亮世界
”,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强调了“谋大事者,首重格局”,进而论述了本文的“取舍之道,格局为要”这一分论点。说明格局不一样,胸怀不一样,最后的成就也大相径庭。据此理解作答。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章的论证思路。本文在提出了中心论点后,从“取舍之道,道义为先”“取舍之道,耕耘为本”“取舍之道,格局为要”“取舍之道,进退为上”四个角度来论证分析。其中文章第5段“取舍之道,进退为上”这一内容可根据文章第五段中的“所以,取舍之道即是进退之道,重要的是要懂得进退”这一语句进行概括,仿照前面的分论点的句式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