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唐宋文言小说中的“三教合一”》阅读答案

2019-04-07 20:08超越网

佛、道二教同传统儒家并称“三教”。三教自并立以来。既相互排斥争斗,也相互吸收、不断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一大特色。儒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逐渐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与此同时,佛教精微的义理、道教长生不老等思想对皇帝贵族和一般士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果轮回、鬼神报应又迎合了普通大众的迷信心理。故无论儒家如何抵制,佛道二教的声势和影响日渐扩大,包括小说在内的艺术领域亦受其浸染。
三教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向世俗化推进,以求贴近广大下层民众,扩大影响。这在小说中有大量的反映,《太平广记》载唐代俳优李可及以倡优身份讲论三教,言释迎如来、太上老君、文宣王皆为妇人。将三教所奉教主作为取笑的对象,虽有不敬之嫌,但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以及三教间融洽的关系,而皇帝听罢“意极欢’宽赐颇厚”,也表明统治者乐见三教间和谐共处。
唐宋文言小说中三教思想的融合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小说中收入表现三家思想的故事,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搜神记》等作品中就已有所表现;二是在一则故事中反映出两家甚至三家思想。唐宋文言小说中存在大量有意模糊佛道界限的作品,僧人道士化、道士僧人化。如《广异记·刘清真》中的五台山僧人便是佛道一体的形象。
中国古代的三教融合往往呈现“以儒家为主导,释道二教向其靠拢”的形态,如释道二教都将“忠”“孝”置于教义中的重要地位。唐代佛教类书《法苑珠林》中没有“君臣”“纳谏”“忠孝”等类目,显示了佛教典籍对儒家思想的吸收。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提倡和强调较佛教更加主动,其戒律要求信徒“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可见在三教融合的过程中,忠孝节又等儒家伦理观念同样成为道教价值中的一部分。
释道二教向儒家的靠拢在唐宋文言小说中有诸多袁现,如五代杜光庭所撰《录异记》在“仙”“异人”后设有“忠”“孝”二门,是忠孝观念在道教小说中的反映。在道教小说中有一类因孝而得道成仙的故事,《仙传拾遗》写阳翁伯“事亲以孝”,他的父母死后葬于无终山,他在墓侧“昼夜号恸”,因此感动了神明,最终得结佳偶,双双得道成仙。
宋代三教融合更蠹深入,表现在小说上,就是不少作品中的三教思想浑然一体,无法截然区分。宋代李昌龄所编《乐善录》多辑因果报应之事,它出现于理学昌盛的南宋,受到上层文人的推重,称其“深有益于世教”,反映了当时三教融合已选相当之程度。
(摘编自周瑾锋《唐宋文言小说中的“三教合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释道能够融合,是因为佛教敬畏精微的义理和道教长生不老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吸引力。
B.唐宋文言小说借收入表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故事等方式,达到了融合三教思想的创作目的。
C.佛教和道教都主动地提倡儒家伦理道德,把儒家的忠孝思想放到了教义中的重要地位。
D.宋代时三教的融合较唐代更深入,其表现是三教思想在小说中浑然一体,无法截然区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两段介绍三教融合的基本情况,后面四段论述三教在小说中的融合方式及表现。
B.文章第四段是总分结构,前面讲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形态,后面则分别举例加以论证。
C.文章提及魏晋南北朝小说,表明唐宋文言小说收入表现三教思想的故事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D.文章举《录异记》《乐善录》中的内容,论证了唐宋文言小说中“三教合一”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儒家是官方意识形态,对佛教、道教进行了抵制,但这并未阻止佛道二教日渐扩大的影响力。
B.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三教之间~直呈现相互靠拢、相互吸引的形态。
C.从宋人辑录的《乐善录》等文言小说来看,当时三教融合的程度较之于唐代更加深入。
D.了解唐宋文言小说中的“三教合一”思想,有助于今人鉴赏唐宋文言小说并分析当时人的思想状况。

1、C(A项,因果关系表述错误,从原文第一段来看,因为“佛教精微的义理……迷信心理”,佛道二教的声势和影响得以扩大,这为后来三教融合提供了基础,但不能直接说是三教融合的原因。B项,“达到了融合三教思想的创作目的”的说法于文无据。D项,“其表现是三教思想在小说中浑然一体,无法截然区分”错,原文说的是“表现在小说上,就是不少作品中的三教思想浑然一体,无法截然区分”)
2.A(后面四段论述三教在小说中的融合方式及表现”错。从原文看,第四段讲的是释道二教是如何向儒家靠拢的,并没有提及小说)
3.B。(“一直呈现”“相互靠拢”错,由原文第四段可知,“中国古代的三教融合往往呈现‘以儒家为主导,释道二教向其靠拢’的形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