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的“道治政治,泽润生民”多被看作中国“政治”一词的最初来源。古汉语中的“政”指国家的权力秩序或制度、法令;“治”则指统治、治国等治理活动,或是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由此看来,古汉语中的“政”就是今天“政治”的意思。而“治”则有今天“行政”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政治”译自西方“politics”一词,虽然翻译得很好,但也容易让今天的人们模糊了“政”与“治”的差别。
台湾的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专门辨析过“政道”与“治道”、政权与治权的不同。他把人类的政治形态分为三种:封建贵族政治、君主专制政治和立宪的民主政治。前两种政治形态的政权皆在帝王,帝王凭借德行或武力取得政权,依靠世袭延续政权。中国传统政治一直缺乏时政权合法性的反省,由于极少思考“政道”,所以所有的政治学说只一味地在“治道”方面用力。其实,无论是打天下还是世袭,这种“政道”都是不合理的,因而可称之为“无道”。中国传统政治因为一直没有解决政道的问题,所以导致了治道的不足。
牟宗三所说的“政道”与“治道”、政权与治权,很像现代政治对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划分。政治学家孟德斯鸠认为,只有当政府被分成立法和行政两个部分,并能彼此制约和平衡时,自由才能得到保证。立法者通过制定法律而实现社会价值的分配,而行政者则执行立法者通过的法律。虽然牟宗三在书中的论述有些模糊和矛盾之处,但他的这种划分方法很容易让人看到中国传统政治的症结。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把政治与权力混为一谈。很多人认为,一旦夺取了权力。他们就自动拥有了政治的合法性和权威,其实远远没有。政治包含了民众的认同性、合法性和参与性,是一个国家基本目标和政策的结合,而权力不过是达成这些目标或政策所必需的手段和工具。如果把权力当作政治的目的,就有可能导致蛮横与残暴,甚至是自我毁灭。
关于政权与治权的关系。牟宗三认为:“当人之意识不能觉识到政权之本性,不能认识其为一形式的抽象的有,思想家不能进到此思想上去了解,则革命、受命之说亦是必然者。而所以被革命,政权被拿去,则由于政权、治权不分,继体之君不能常有德有能而合乎君之理。”一个国家的立法权永远是属于全体民众的,全体民众的拥有当然也是一种抽象的拥有。在现代社会,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宪法来代表的。宪法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目标进行了表述,规定一个国家的政府结构,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保障民众的自由和权利而确立了一个政府的合法性。在传统社会则不同,牟宗三说:
“君主制,政权在皇帝,治权在士,然而对于君无政治法律的内在形态之回应,则皇帝既代表政权,亦是治权之核心。”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总是与它的历史和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国家的国民对政治的理解以及对政府应当做什么等方面的认知,总是很难摆脱传统的影子。其实现在很多人在讨论政治问题时,仍然是政道与治道不分。
(摘编自叶匡政《道治政治泽润生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中的“政治”一词含义丰富,而现代汉语中的“政治”指国家的权力秩序或制度、法令。
B.中国传统政治一味地在“治道”方面用力,但治道依然不足,是因为一直没有解决政道的问题。
C.中国传统政治的症结让人们常常将政治与权力混为一谈,而这种混淆可能导致权力的自我毁灭。
D.宪法对国家的目标和政府结构进行了表述与规定,因此它能代表全体民众抽象拥有的立法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指出“政治”一词在古今汉语中的不同含义,目的是引发读者对“政”与“治”差别的思考。
B.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为了突出立宪的民主政治将“政道”与“治道”分得很清楚。
C.文章论及牟宗三所说的“政道” “治道”与现代政治对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划分时,用了类比手法。
D.文章首尾都论及今日中国现实生活中的政道与治道不分,而这种模糊源自中国的历史和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牟宗三与西方政治学家孟德斯鸠不谋而合,都认为唯有制约和平衡才能保证自由。
B.牟宗三认为,人民因为接受了革命之说。所以就无法抽象拥有国家的立法权。
C.在实行立宪的民主政治形态的现代社会中,宪法应该成为政道和政权的来源。
D牟宗三认为,君主制中政权在皇帝。治权在士,政权和治权最终还是能分清楚的。
1、D
2、B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