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道德的观点看来,文以载道,文学作品承担着教化的使命,而市民文学,则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现代文化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市民文学走出了边缘,大放异彩。到了五四运动期间,新文学猛烈抨击大肆泛滥的市民文学,市民文学遭到重创,新文学占据了文坛的制高点,居于正统的地位。
民国时期的小报,用游戏的文字描绘出市井的众生相,以近现代都市中消闲趣味为主旨,拥有广大中下层市民读者。小报文学,是一种市民文学。正是因为如此,小报文学成为新文学抨击的对象。以上海小报为例,面对新文学的攻击,小报文学也做出多方面的调整,由排斥、抗拒,到逐渐接受、认同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伊始,新文学就非议小报文学的创作。小报文学虽然不以为然,却无法从正面做出反击,因为它以娱乐大众为宗旨,艺术水平与新文学相比,固然是相对粗俗一些。所以,小报文学只能避重就轻地进行回击。小报文学先是从道德层面上讽刺新文学宣扬“不孝”,再攻击新文学倡导的“自由恋爱”是“自由性爱”,又说新文学半欧化的语言犹如天书般晦涩,甚至嘲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说胡适迷信“赛先生”,但常年的旧患糖尿病最终是让“腐败”的中医给治好的。小报刊登的这类反击新文学的文章,由于缺乏足够的文学理论支持,大多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游戏之作,很少有使人信服的作品。即使有的小报作家注意到新文学否定传统的问题,也只是流于表面地批评几句,指出新文学家倡白话、废文言的主张强词夺理、矛盾百出,但是如何无理、如何矛盾,小报并没有给出深入的解释分析。
尽管小报文学和新文学曾经水火不容,但在1927年前后,新文学开始对自身进行反省,不再批评指责小报文学。小报文学也开始重新认识新文学的价值,重新评估新文学所取得的成绩。小报在讨论什么是不朽的作品时,认为新文学中鲁迅和巴金的作品是真正的不朽之作。20世纪30年代后期,小报文学提出新旧调和的理论,寻找到与新文学调和的可能。所谓新旧调和,即新文学源出于旧文学,新旧文学各有优点和局限,可以相互沟通。小报指出,凡是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新旧调适的结果,张恨水和张爱玲是新旧文学调和得最好的作家。尤其是张恨水的《啼笑因缘》,融新旧于一炉,描写细腻胜于新文艺小说,布局精细又不落旧小说的窠臼,是最优秀的作品。到了20世纪40年代,小报文学更是融合文言和白话,每一份小报在同一个版面上,都同时刊登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写成的文章。可见,与当初对新文学深恶痛绝相比,此时的小报文学逐渐向新文学靠拢。
小报文学之所以愿意接近新文学,在新文学面前甘拜下风,实际上是顺应新的文学格局的需要。小报文学意识到,新文学自面世起,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文坛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面对新文学星星之火势必燎原的趋势,小报文学如果仍然顽固抗拒,最终就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所以,面对文坛的新格局,小报文学只好重新定位自己与新文学的关系,以求继续生存。
(摘自2018年《看历史》第7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民国时期的小报文学用游戏的文字描绘出市井的众生相,以消闲趣味为主旨,尽管艺术水平欠高雅,但深得中下层市民读者喜爱。
B. 市民文学诞生之初发展顺利,并大放异彩,但到了五四运动期间,却遭到新文学的猛烈抨击,被边缘化了。
C. 新文化运动伊始,新文学就非议小报文学的创作,小报文学发起了全方位的反击,从道德层面到新文学倡导,再到新文学的语言,甚至对胡适展开人身攻击。
D. 20世纪40年代,小报文学逐渐向新文学靠拢,同一份小报的同一个版面上,同时刊登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写成的文章。
2. 下列对原文内容及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报文学面对新的文学格局,为求得继续生存,重新定位自己与新文学的关系,从顽固对抗,逐渐走向了认同。
B. 文章引用张恨水作品《啼笑因缘》是为了证明小报“凡是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新旧调适的结果”的观点。
C. 从对抗走向融合,新文学亦不再指责小报文学,认为两者只有新旧调和,才能创造出好的文学作品。
D. 文章开始介绍新文学对市民文学的抨击,然后提出观点,再结合小报文学的反击和逐渐接受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国时期,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曾势同水火,但最终由排斥、抗拒,到逐渐接受、认同,其中过程颇有意思。
B. 小报刊登的反击新文学的文章,使人信服的作品很少,是因为这些作品大多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游戏之作,缺乏足够的文学理论支持。
C. “新文学源出于旧文学”这样的主张,与鲁迅说过的“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暗合,说明新文学与旧文学并非不可调和。
D. 面对新的形势,小报文学在新文学面前甘拜下风,并不是真正认同新文学,而是为了求得自身生存的违心之举。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较、辨析。本题A项,“以消闲趣味为主旨”扩大了范围,原文第二段是“以近现代都市中消闲趣味为主旨”,可见选项犯了范围扩大的错误。B项,“市民文学诞生之初发展顺利”于文无据。C项,“小报文学发起了全方位的反击”错误,原文没有正面反击,只是避重就轻地回击,不能说全方位反击。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C项,说新文学“认为两者只有新旧调和,才能创造出好的文学作品。”错,原文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小报文学提出新旧调和的理论,寻找到与新文学调和的可能……小报指出,凡是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新旧调适的结果,张恨水和张爱玲是新旧文学调和得最好的作家。”,可知这是小报文学的观点。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D项,“违心之举”错,小报文学其实看到了新文学的价值,提出调和理论。小报文学既看到了新文学的价值,也是为了适应文学新格局的需要。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