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就要紧贴人们的现实生活,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生活里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唤醒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情怀,在 ① 中让更多人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和守护者。《2023中国诗词大会》将镜头对准 ② ,讲述普通人与诗词结缘的故事,进而在当代语境下阐释诗词的内涵。
从机长、农民工、学生到铁路工程师,节目通过讲述各行各业的人与诗词,降低人们与诗词文化的距离,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非遗传承人的绒花制作、琉璃烧制等技艺,手艺人的煎饼花、地面彩绘等才艺,都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素材。在诗与画的结合中融入竞技感,“画中有诗”环节强调生活中的诗意,文化衫、帆布包、灯罩等生活用品,都是展示诗意的舞台,寄托了人们的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被诗意浸润的日常生活中,在被传统文化丰富的生活空间里,人们能切身感受到 ③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
18.①潜移默化(耳濡目染)②凡夫俗子③生气勃勃(生机勃勃)(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①潜移默化:形容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到感染、影响,而不自觉地发生了变化。②凡夫俗子:平凡庸俗的人。③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19.示例:节目通过讲述各行各业的人与诗词的联系,拉近人们与诗词文化的距离,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每处错误修改正确得1分,三处修改都正确得4分。原句有三处语病:①成分残缺,在“人与诗词”后面添加“的联系”;②搭配不当,将“降低”改为“拉近”;③语序不当,将“发展”与“传承”互换位置)
20.①比喻句由本体“文化衫、帆布包、灯罩等生活用品”、喻体“舞台”和比喻词“是”构成,把“生活用品”比作“舞台”。②形象地表达了“非遗传承人”“手艺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示自己的才艺和诗意,寄托自己的诗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