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留白”艺术使中国画体现出含蓄内敛的审美特征。当代画家李可染曾说:“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一门很大的学问。”潘天寿认为:“中国画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必须留下发人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不是好画。”追溯中国画的发展史,从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乃至传统哲学思想都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就是说以无示有,以断示连,而“留白”就是以空白表示无限,形成隐约含蓄的绘画表达。齐白石画虾,追求神似,不见水波,却有水中游弋的感觉。南宋马远因只画一个角落而被称“马一角”,画面没有填色的空白处,可以是天空、水流、远山等,任由想象,如《寒江独钓图》,只是一叶小舟,一个垂钓渔翁,却让人有烟波浩渺之感,就是空白之处,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以空白含蓄表达隐藏的内容、内心的情绪,也与中国画整体趋于写意、趋于精神层面的表达相一致。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的,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而西方绘画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追求与表达,更趋于求“真”。中国画论中“似”和“真”的观念,然而其中的“真”,在很多论述中,仍然不是西方的“真”,即与事物客观存在的状态或者规律相一致的意思。五代画家荆浩曾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真”即完整表现对象的风度气质。中国画在审美上超越了对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是追求深层的神韵,“留白”恰是因此应运而生的。西方油画中,表现黑夜就要用颜料涂抹出黑色来,而中国画对黑夜的表现可能就是画一轮明月,明月的周围全是空白,这是含蓄的表达,是中国式的通过心理感受获得的效果。
“留白”的含蓄表达,一是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一是对绘画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南宋马远《踏歌行图》将峻峭的山峰至于画面一角,以实笔绘树木山石,以虚笔勾画云雾山峦,留出大片的空白,其间的景物状貌大可自由想象。从对绘画的情境意绪的表达上,既有对画面空白处景物的想象还原,更有对画作及作者精神层面的感触。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鱼等,传达的苍凉寂苦,郑板桥竹、石、兰花等,表现的桀骜独立的文人情怀,都是观赏者对空白处既进行了实际景状的想象还原、补充,同时,感受了绘画作品乃至创作者的情绪。
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以及为人处事的留有余地,都表明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在艺术领域,又是一种典型的审美心理。中国画的“留白”实际是这一审美特征的显现。
(摘编自闫莉《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
材料二: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其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通通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不到”的魅力。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
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以布白突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都讲究“气”。留白其实就是中国画里常说的“取气”。而“取气”又分“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两种。其中,“密处取气”大抵意思是画面满密,留白极少,作品给人蓬勃丰盈之感,如王蒙一路;“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留白,笔墨极简,作品多为超然出世之作,如倪瓒一派。这两位艺术大家虽同为元四家,其在留白的处理上大相径庭,但流露在作品中的品格与追求却是殊途同归。这也是宋元文人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共同向往。
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在中国画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意境营造方式,为作品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和万千意象;在生活里,它更是一种淡泊的心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于纷繁嘈杂的日常生活中,给自己的内心留一处清净的空白,则能感悟一份空谷幽兰的禅心。
(摘编自康益《留白,留的是什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从中国画的理论和实践追溯,还是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追溯,都能印证中国画在审美上追求留白含蓄。
B.南宋画家马远擅长通过画面的留白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比如《寒江独钓图》,因此被人们美誉为“马一角”。
C.中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是有差异的。与西方绘画趋于求真不同,中国画并不求真,更倾向于求“善”。
D.对于画面中的空白,中西方画家的认识是有差异的,中国画家认为画面中的空白能让人想象出丰富的虚景。
2.下列对材料论证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一段旁征博引、溯源举证,从理论和事实上都提供了丰富的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作者观点。
B.材料一列举八大山人和郑板桥的例证,有力地证明了留白的含蓄表达就在于留下了对空白还原空间。
C.材料二将绘画中的“留白”类比做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实际上也可用“冰山一角”类比。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东西方绘画的原则、审美和认识差异等角度展开详细分析论证。
3.下列绘画理论中,不合适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B.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C.画中无闲情,也无闲景,有景处,必是情到处。
D.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4.中国画里常说的“取气”分为“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两种。请根据材料二概述两种“取气”的异同。
5.现代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画最重空白处。”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层面探究中国画重视“留白”的原因。
答
1.C.“与西方绘画趋于求真不同,中国画并不求真,更倾向于求‘善’”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的,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可知,中国画也求真,只是对“真”的理解和西方绘画不同。
2.B.“有力地证明了留白的含蓄表达就在于留下了对空白还原空间”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鱼等,传达的苍凉寂苦,郑板桥竹、石、兰花等,表现的桀骜独立的文人情怀,都是观赏者对空白处既进行了实际景状的想象还原、补充,同时,感受了绘画作品乃至创作者的情绪”可知,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既有对画面空白处景物的想象还原,更有对画作及作者精神层面的感触”。
故选B。
3.C.“画中无闲情,也无闲景,有景处,必是情到处”表述的重点在于以实景传情思,重在强调写实主义和情景交融。而依据材料一第三段“‘留白’的含蓄表达,一是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一是对绘画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可知,材料中“留白”强调的虚实相生、虚处有意。
4.同:两种“取气”其实都是留白,都共同代表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向往;异:不同在于留白的处理方式,“密处取气”是在画面满密处少许留白,“虚处取气”是在笔墨极简处大量留白。
5.①审美层面: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是含蓄内敛的,要求在空白处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②绘画原则:中国画不倾向于客观外表的形似,而倾向于精神写意的神似:③哲学思想:中国绘画中具体写照的是中国传统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淡泊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