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虚拟数字人(以下简称“虚拟人”)是指具有数学化外形的虚拟人物。与具备实体的

2022-04-08 09:07超越网

材料一
虚拟数字人(以下简称“虚拟人")是指具有数学化外形的虚拟人物。与具备实体的机器人不同,虚拟人依赖显示设备存在。虚拟数字人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拥有人的外观,具有特定的相貌、性别和性格等人物特征:二是拥有人的行为,具有用语言、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达的能力;三是拥有人的思维方式,具有识别外界环境并能与人交流互动的能力。
虚拟人的发展与共制作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从最早的手工绘制到现在的CG(ComputerGraphics,电脑绘图)、人工智能合成,虚拟人大致经历了萌芽、探索、初级和成长四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尝试将虚拟人物引入到现实世界中,虚拟人步入萌芽阶段。该时期虚拟人的制作技术以手工绘制为主,应用极为有限。1984年,英国人George Stone创作出一个名为Max Headroom的虚拟人物,MAX拥有人类的样貌和表情动作,身穿西装,佩戴墨镜,曾参演了一部电影,拍摄了数支广告,一度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虚拟演员。由于技术的限制,其虚拟形象是由真人演员特效化妆和通过手绘实现的。
21世纪初,传统手绘逐渐被CG、动作捕捉等技术取代,虚拟人步入探索阶段。该阶段的虚拟人开始达到实用水平,但造价不菲,主要出现在影视娱乐行业,如数字替身、虚拟偶像等。通过摄像机、动作捕捉设备采集处理真人演员的动作、表情,然后将其赋予虚拟角色,便制作成了电影中的“数字替身”。2001年,《指环王》中的“咕噜”就是由CG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产生,这些技术后续还在《加勒比海盗》《猩球崛起》等电影制作中使用。
近五年,得益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虚拟人的制作过程得到有效简化,虚拟人开始步入正轨,进入初级阶段。这个时期人工智能成为虚拟人不可分割的工具,智能驱动的虚拟人开始崭露头角。2019年,浦发银行的数字员工“小浦”,就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制作的虚拟人,可通过移动设备为用户提供“面对面”的银行业务服务。
当前,虚拟人正朝着智能化、便捷化、精细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步入成长期。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使得虚拟人的制作更简单,交互性更强,建模和动作捕捉的精细度不断提升,不论形态、表情还是声音,都与真人越来越相似。
(取材于《2020年虚拟数字人发展白皮书》)

材料二
虚拟人从功能和价值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播传媒类,比如虚拟的偶像、网红和主播;第二类是专业服务类,比如虚拟的医生,教师,员工;第三类是生活陪伴类,比如虚拟宠物和亲属等。虎拟人在传媒、娱乐、政务、医疗,教育、金融,养老等多个领域都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虚拟人以动漫、游戏的形象为主,集中在形视娱乐产业,随着元宇宙概念兴起,虚拟人有了新的发展契机,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共视野。
2021年度某公司优秀新人奖的获得者“崔筱盼”并非真人。而是数字化虚拟员工:在江苏卫视的跨年晚会上,以邓丽君为原型的虚拟人能与真人歌手对唱。再加上可以作诗作曲的清华大学虚拟学生“华智冰”、某电商平台推出的虚拟主播“关小芳”……虚拟人应用掀起新一波热潮。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虚拟人也成为十分亮眼的重要角色之一,比如,在北京冬奥会文化节开幕式上,虚拟偶像“洛天依”表演了一曲融合了国风与摇滚色彩的《Time to Shine》,传递了奥运精神与中华文化,赢得了全球现众的称赞。首个虚拟数字手语主播也在冬奥期间正式上岗,用流畅的动作实现同声翻译,为全国2780万听障人士提供冬奥会的观赛服务。
虚拟人在多场景的应用呈现出其在元宇宙时代的独特价值。一方面,“洛天依”等传播类虚拟人不仅可以发挥其自身的明星属性,成为文化的承载者与宣传者,克服了疫情影响下真人表演的不便,也带来了更多样化的舞台表现方式;另一方面,服务型虚拟人则是在Al算力的加持下不断增强其在更多场景的应用实力,实现了对真人服务的数字化代替,如手语播报虚拟人可以全天候不间断地为听障人士提供观赛服务,进一步推动观赛的无障碍化。
商业价值、资本力量成为推动虚拟人快速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年轻人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中坚力量,其成长经历和环境使得他们对虚拟人接受度更高,其消费与审美需求直接影响虚拟人的研发与应用。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未来虚拟人的智能化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但要实现与现实世界的真正融合还有不小距离。制作、训练虚拟人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是3D成像设备、后期制作开发等成本居高不下,建模效率相对较低。同时,虚拟人的算法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实时面部表情捕捉与还原的精准度亟待提高。
虚拟人的伦理问题也引发关注。人类可能会到达一个临界点,即跟虚拟人互动的时间达到甚至超过跟真人互动的时间,有些人可能会沉浸于虚拟世界,或者从虚拟人身上寻找主要的情感依托,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这需要我们在跟踪技术的同时,尽快更新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让社会管理、伦理道德与技术发展相协调。
(取材于陈宇轩、马晓澄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虚拟数字人拥有人的外观、性格和行为,且具有人的思维方式。
B.Max lleadroom虚拟形象由真人演员特效化妆和通过手绘实现。
C.《加勒比海盗》《猩球崛起》等电影制作使用了动作捕捉技术。
D.当前,虚拟数字人的发展更加智能化、多样化,己步入成熟期。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广,不只局限于影视娱乐行业
B.传播类虚拟人可克服真人表现的不便,表现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C.年轻人对虚拟数字人的接受度更高,因为他们的审美水平较高
D.目前,虚拟数字人的制作技术和智能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公司虚拟员工“崔筱盼”是虚拟人发展进入初级阶段的代表,其在表情、声音等方面与真人越来越相似。
B.由传统手绘实现的清华大学虚拟学生“华智冰”可以作诗作曲,她的出现伴随着虚拟人应用的新一波热潮。
C.虚拟偶像“洛天依”拥有与人交流互动的能力,它在北京冬奥会文化节上的表演,赢得了全球观众的称赞。
D.北京冬奥会期间的手语播报虚拟人,其独特价值在于能够通过设备为听障人士提供“面对面”的观赛服务。
4.根据材料的内容,简要概括推动虚拟数字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5.可不可以向老年人提供能与之互动的“虚拟数字人陪护服务”?某养老机构就这一问题,征求公众意见。请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6分)


1.(3分)D2.(3分)C3.(3分)C
4.【评分参考:本题3分,每条1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1.①制作技术的进步;②元宇宙概念的兴起;③商业价值、资本力量的推动。
5.【评分参考:本题6分,观点1分,联系材料3分,结合现实生活2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可以提供(以上观点1分)。因为:虚拟数字人拥有人的思维方式,具有识别外界环境并能与人交流互动的能力;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使得虚拟人的制作更简单,交互性更强,不论形态、表情还是声音,都与真人越来越相似;服务型虚拟人在AI算力的加持下不断增强着其在更多场景下的应用实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真人陪护服务的数字化代替(以上联系材料3分,任答出1条得1分,答出2条得3分)。现实生活中,子女有时无法陪伴在老人身边,老年人需要得到一定的情感慰藉,虚拟数字人陪护服务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以上结合现实2分,当下的困难、需求各1分)。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不应提供(以上观点1分)。因为:虚拟人要实现与现实世界的真正融合还有不小距离,制作、训练虚拟人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后期制作开发等成本居高不下;提供该服务后,老年人跟虚拟数字人互动的时间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跟真人互动的时间,有些人可能会沉浸于虚拟世界,或者从虚拟数字人身上寻找主要的情感依托,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相关的社会管理、伦理道德的发展还未得到更新、进步(以上联系材料3分,答出1条得1分,答出2条得3分)。现实生活中,虚拟人陪护服务的出现有可能让面对面的真实陪伴更少,子女应该多陪伴在老人身边,才能给老人以真正的情感慰藉(以上结合现实2分,可能出现的问题、期待的结果各1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