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意境的产生,( )于思想感情。 ① ,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 )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 )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 )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或者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认识、观察现实,就可能全面深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山水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② ,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 ③ ,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有赖 需要 只要 就能
B.依附 必须 只要 就能
C.有赖 必须 只有 才能
D.依附 需要 只有 才能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B.无论写诗或者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就可能全面深入。
C.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认识、观察现实,就可能全面深入。
D.无论写诗或者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认识、观察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答
17、解析:选C“有赖”,意思是要依靠,往往与“于”连用。“依附”,附着在其他事物上;也指依赖或从属。句子指山水画意境的产生,要依靠思想感情,故用“有赖”。“需要”,应该有或必须有;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副词,有强调的语气,多作状语。用“必须”更符合语境。“只要”,表示具有充分的条件,往往与“就”“就能”搭配。“只有”,唯有,仅有,连词,表示必需的条件,与下文“才”“方”等词语呼应。句中对事物的认识全面并达到一定的程度,是“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故用“只有……才能”。
18、解析:选A“无论……或者……”搭配不当,应改为“无论……还是……(都)……”,故排除B、D两项。逻辑顺序不当,应先“观察”,后“认识”;依据“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说明句子强调必要条件,故“就可能全面深入”的“就”使用不当,因为“就”表示充分条件,应将“就”改为“才”,据此排除C项。
19、①而思想感情的产生 ②拿画松树来说 ③观其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