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围棋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娱乐雅戏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具有丰富的

2022-01-20 17:41超越网

材料一:
围棋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娱乐雅戏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刘熙载《艺概》言,“艺者,道之形也”。中国古代传统将“道”作为知识、思想、信仰的依据,作为形下之器的“艺”,被认为是“道”的感性显现方式。在“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文化氛围下,“道”与中国文化在围棋中有生动的体现。
在古代绘画中出现的围棋,往往在围棋之外,还有着多方面的文化寓意。
宋元时期山水画发展勃兴,围棋成为古代文人山水画中的重要元素,一种新的图像范式逐渐形成。现存宋佚名绘《山居对弈图》,画作通过大片的留白与云雾的渲染,营造出一种“惟恍惟惚”的朦胧自然境界,而偏于一角屋宇中对弈的二人,似乎正是古代文人理想境界的一种象征。通过静止的空间,画作让时间意识淡化,二人远离尘嚣、闲静幽对,体现了《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观者神思打通古今,由此而畅神,乃至逍遥物外、物我两忘,以达到无知、忘知、无忧、忘忧的境界,而“忘忧”作为围棋的别称,也正体现出文人冲淡闲远的趣味追求。
清代绘画中的弈棋女性形象,既是文人士大夫对理想女性的想象,也寄托了他们的文化理想和文化诉求。随着西学东渐,西洋绘画技法受到宫廷文人画师的崇尚。清康乾时期焦秉贞绘《桐荫对弈图》,画师笔下的庭院在焦点透视法的描绘中进一步彰显环境的幽深,而对弈场景的设置,进一步烘托出一种闲静之美。同时,通过对此类画作的细节考察,可以发现,作为传统的绘画类型,源自屈原《离骚》“香草美人”的文人以女性自比的传统,在明清仕女画中如何演变。明清时期仕女画中的女性,已非真实女性,而成为一种男性模式化的偶像。正如有学者指出,清代的仕女画负担着男性或“载道”或“言情”的诉求,画中的女性往往在观画者看来是一种自我投射,文人士大夫借此抒发自己“骥遇伯乐”“玉在匮中求善价”的殷切期望。
绘画中的围棋,在不经意间透露了围棋文化所蕴含的文人趣味,是一种极富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
(摘编自陈术合、奚沛翀《画中纹枰有深意——古代绘画中围棋的文化含义》)
 

(桐荫对弈图 焦秉贞/绘)
材料二:
围棋在东晋被称为“坐隐”、“手谈”,道出了围棋所蕴涵的文化底蕴;至北宋,宋徽宗有言,“忘忧清乐在枰棋”,围棋于是又被称为“忘忧”;烂柯传说流传,围棋则多了“烂柯”之名。实际上坐隐、手谈、忘忧、烂柯所用的典故均是两晋时期的言谈作品,这从侧面说明,围棋在那个时期已经登堂入室,在理论上、地位上均有质的提高,并在那些名门高士中广为流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行其道,道教开始创立,佛教逐渐兴盛,这不能说是巧合。在这一哲学背景的影响下,围棋、围棋的别名、围棋的传说、围棋的故事的发生发展,正是这些思想文化表现的产物。
围棋被称为坐隐,正是道家所崇尚的隐者风范。道家的代表人物杨朱,逃离人世,遁迹山林,正是一位隐者。玄学包含着道家“道可道,非常道”的精神,实际上就是道不可道,只可暗示。不闻之闻,不见之见,不言之言,这就是道家哲学的表现方式,就如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样,因为真意自在心中,无需言出。这就是魏晋的名士风度,不言自言。围棋,在魏晋名士的心目中,是一种哲学活动、悟道活动,对弈折射出他们的生命哲学,也表现着他们形而上学的苦涩悲凉的思索。
佛家讲顿悟,围棋讲感觉,棋理佛理相通,围棋于是成为佛门弟子的爱好。手谈二字,就是高僧支道林命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也是此道高手,下棋讲究美感,是个求道派,与人下棋,“拾敌死子,空处如龙凤形”,这堪与日本现代“美学棋士”大竹英雄相媲美了。棋理禅理相通,境界达到高妙之时,二者是互通的。
儒家则把围棋看成是小艺。《论语·阳货》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宋儒们的解释是“圣人非教人博弈也,所以甚言无所用心之不可尔。”孟子更是把“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当作是不孝之一。在儒家眼里,围棋不值得提倡。儒家所谈的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不包括弈。
进入北宋时期,儒者大多不像前人那么严肃,对待围棋就温和了许多,比如那个一本正经的拗相公王安石,“每与人对局,未尝致思,随手疾应。觉其势将败,便敛之,谓人曰:‘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这就是将围棋当作一种适情游戏了,只要不为其所惑,玩玩无所谓。苏轼有云,“胜固欣然,败亦可喜”,道出了围棋的奥妙所在。
围棋是文人雅士的玩物,在文人的意象中,是和云雨、疏帘、青山、绿水、书画、琴箫等等连成一体,构成中国古代文人的水墨图,而不是流于贩夫走卒之徒,构成市井图。
(摘编自汉高周《围棋的文化精神》) 
1.对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元时期围棋成为山水画中的重要元素,《山居对弈图》折射出文人冲淡闲远的旨趣。
B.焦秉贞的《桐荫对弈图》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也有对西洋绘画技法的借鉴运用。
C.佛门弟子之所以偏好围棋,是因为棋理佛理相通,借助围棋感觉方能达成佛家的顿悟。
D.对围棋的态度,儒家既与道家、佛家不同,儒家内部不同时期的儒学人物也不尽相同。
1.C(强加因果,错在“借助围棋感觉方能达成佛家的顿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熙载用“以道统艺,由艺臻道”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中国文化“道”与“艺”的关系。
B.清代文人观赏仕女画时往往自我投射,借此抒发自己“玉在匮中求善价”的殷切期望。
C.名门高士中围棋广为流传与当时玄学大行其道、道教创立、佛教兴盛的哲学背景有关。
D.围棋是历代文人都尊崇的娱乐雅戏,它和其它意象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文人的水墨图。
2.C(A张冠李戴,刘熙载提出的是“艺者,道之形也”;B曲解原文,“自我投射”是指绘画者本人借“女性”寄托了他们的文化理想和文化诉求;D扩大范围,错在“历代文人都尊崇”。)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中围棋“适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归山终未遂,折桂复何时。且共江人约,松山雪夜棋。(寇准《闲夜围棋作》)
B.莫将戏事拢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王安石《棋》)
C.随缘冷暖开怀酒,懒算输赢信手棋。千古英雄一抔土,不如欢笑有便宜。(唐伯虎《避事》)
D.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曹雪芹《红楼梦》)
3.D(过于强调输赢,不符合“适情”观点。)
4.材料二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4.将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进行类比,(2分)证明不言自言的表现方式是魏晋名士风度的观点。(2分)
5.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先后击败围棋大师李世石、柯洁,有人据此认为围棋作为精神体操对于日常生活已经没有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6分)
5.这一看法有失偏颇,(1分)人工智能围棋击败人类归根结底是人类智慧的成果与延伸;(2分)围棋能让人逍遥物外,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1分)围棋能通过悟道,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1分)围棋能怡悦性情,陶冶人的情操。(1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