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

2022-01-04 20:51超越网

材料一: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吸收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正因为这种泾渭分明的认知,在西方文化史中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的局面。
在中国,诗画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
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这个时期也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地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
伴随文化历史类电视网络节目的热播,诗词与绘画的结合也以新形式出现在荧屏上,人们从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诗词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探寻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从“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更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材料二:
诗歌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以时间为幅度,画以空间为前提,诗的材料是语言、文字,画是点、线、面、色彩。莱辛在《拉奥孔》中对诗画的区别问题曾作过详细的论述。他认为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所以绘画不宜于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情节;而诗歌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的动作,所以诗歌不宜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物体。因此,绘画作为造型艺术只能描写完成了的人物性格,概括其基本特征;而诗歌则能描写在形成发展中的人物性格和反映出它所具有的矛盾。莱辛的理论主要说明诗画各有各的面貌,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总之,诗与画的根本不同点在于,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
中国画家自古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魏晋六朝时期,画家宗炳对自然山水有着深厚的钦慕与向往,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绘画的艺术宗旨:“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游山水之象与道相通,其道为圣人精神所在。他认为,画山水者,眼所见,心所画,画山水之灵气,观者心旷神怡,“畅神”也。诗有诗情,画有画意,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境界”。唐代被称为“诗家天子”的王昌龄认为“搜求于象,心入于境”;孟郊也认为“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所谓“象”即一般形象,后来延伸为物象、意象、想象等等。“圣人立象以尽意”,借景抒情,其景为象,其情为诗。唐王维的诗清逸、闲雅,意境深远,尤其是山水田园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诗与画各有所长,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艺术的精神相通,这就产生了诗画合璧的空间,相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艺术追求,必然产生相通的艺术,两者融和,相互映辉,使诗情画意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于是诗画合璧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便成了中国美学史上一大特征。
(摘编自顾平《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诗画合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诗词与中国画虽然分属不同门类,但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跨界融合,在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
B.西方美学家认为绘画、建筑和雕刻用线条色彩描绘物体,诗歌、舞蹈和音乐用声音语言叙述动作。
C.唐代山水田园诗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诗人也受绘画的启发,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
D.画家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诗歌则以景为象,借景抒情,以情为诗,诗情画意的共同点在于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绘画注重实录、讲究科技和强化造型的认知,是西方文化中不能形成诗画合一局面的根本原因。
B.宋元时期,诗画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元代画家还造就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风貌。
C.运用各种视听手段将诗与画结合并呈现于荧屏之上,可以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传统诗词的永恒魅力。
D.诗有诗情,画有画意,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艺术追求,促使二者融合映辉,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的邵雍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B.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根据嵇康所作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诗句绘画时,曾经慨叹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C.沈括评王维画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D.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夫画道之中,山水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把山水置于最高的地位。
4.如何理解莱辛所说的诗画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请联系材料简要概括。(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1.C(A项,偷换概念,“在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是诗画合璧的中国画,而非“古诗词与中国画”;B项,篡改文意,原文有“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D项,“画家……诗歌……”分析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中国画家自古……”,且“以景为象,借景抒情”的诗歌,仅仅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部分,并非所有的“诗歌”都“以景为象,借景抒情”。)
2.A(“是西方文化中不能形成诗画合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分析错误,原文有“在西方文化史中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的局面”,是“基本没有形成”,而非“不能形成”,且“根本原因”的说法于文无据。)
3.D(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诗歌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长短,其艺术精神又相通,可以诗画合璧。A项突出了诗画各自的优长,B项强调了绘画的局限,即难以表现动态,C项强调了绘画的“神韵”,D项突出的是山水画的地位,与材料二论述内容无关,不能支撑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故选D项。)
4.莱辛的话运用比喻,形象地表明诗歌与绘画都属于艺术形式,但各有各的特点。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只能描写完成了的人物性格,概括其基本特征,是空间艺术;诗歌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的动作,可以描写形成发展中的人物性格,反映出它所具有的矛盾,是时间艺术;诗画的根本不同点在于,诗歌是语言艺术,绘画是造型艺术。(答出“都属于艺术形式”给1分;分别概述出绘画和诗歌的各自特点,再各给1分;指出两者的根本不同点,给1分;共4分,大意对即可)
5.首先,提出我国诗画融合的历史非常悠久,并概述诗画交融的意义。(1分)接着,指出中国诗画融合的内因,并对比分析西方“美学家对诗画差别的不同认知。(1分)然后,从魏晋之前、唐代、宋代和元代等不同时代阐述我国诗画融合的漫长历史过程。(2分)最后,指出诗画融合的新形式以及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的意义。(2分)(意对即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