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纸质书的缠斗、争吵已经很多年了,按下不表。纸质书有它独特的魅力,尤其是看到手写的有温度的眉批,就像跋涉______得到一只漂流瓶。而在手机上用破碎的时间读书的奇特的感受是,无论你于何处、何时从哪一页开始读,都会发现你不是一个人在读,而是一支部队在读,有千军万马跟着你——一本书,有海量的眉批、评论,那是纸质书的留白处容不下的。读到某处细节,你______,手指划开批注,发现无数的脚印、声音在这里停留。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阅读方式,没有______。我在想,若干年后,电子书长什么样?我们会拥有更高科技的、可以保护视力的,看起来似纸非纸的“纸张”吗?我们可以像科幻电影里一样,戴着特质眼镜,“葛优躺”就能博览全书吗?……可无论图书怎样智能化,读书做学问都是一个需要能够______的精神之旅。奔腾的5G、6G、7G,都不如读书人一颗奔腾的大脑。与其说,读书行为这种方式变了,只能说,读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变。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千山万水 心有戚戚焉孰高孰低 坐冷板凳
B.汪洋大海 心有千千结孰是孰非 坐冷板凳
C.汪洋大海 心有戚戚焉孰是孰非 坐思行忆
D.千山万水 心有千千结孰高孰低 坐思行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要么说,读书行为这种方式变了,要么说,读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变。
B.可以说,读书这种行为方式变了,可以说,读书这件事就没有根本变。
C.与其说,读书这种行为方式变了,不如说,读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变。
D.不仅说,读书这种行为方式变了,而且说,读书这件事就没有根本变。
2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
18.A(第一组词语,“千山万水”,山水很多,比喻路途艰险、遥远;“汪洋大海”,形容水势极其浩大;也比喻声势极其浩大。从句子成分搭配的角度看,第一处横线上如选填“汪洋大海”,不能与“跋涉”—词搭配,这就排除了B、C两项。第二组词语,“心有戚戚焉”,指深有感触;“心有千千结”,指心中有很多牵挂。第二处横线上应当选填“心有戚戚焉”。这就排除了B、D两项。第三组词语,“孰”是“谁”的意思,“孰高孰低”指谁高谁低,“孰是孰非”指谁对谁错。从语境分析,阅读方式有“高下”之分,而无“是非”之别,故第三组横线上选用“孰高孰低”。第四组词语,“坐冷板凳”比喻长期做寂寞清苦的工作;“坐思行忆”,走着坐着都在想,形容时刻在思考着或怀念着。结合文意,两相比较,第四处横线上选填“坐冷板凳”比较恰当。综上,本题选A项。)
19.C(从语意和句间关系来看,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应该是一个“先舍后取”式选择关系的复句,而其使用的关联词语“与其……只能……”不能搭配,而A、B、D分别使用表示非确定性选择关系、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均不可取。同时,文中画波浪线句和A项将代词“这种”移至“行为”之后,语序不当;B、D两项用作状语的副词“根本”后移,修饰“变”,改变了句子的意思。综上,本题选C项。)
2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书中的海量眉批、评论比作千军万马。生动形象地凸显出手机阅读有着纸质阅读不可比拟的优势。(第点,3分;第点,2分;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