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在中国,民间已不乏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强制孩子补习音乐、舞蹈、美

2021-10-26 21:18超越网

材料一:
在中国,民间已不乏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强制孩子补习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新气象”,而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促进美育事业的发展也在近年频频出台了将美育课程成绩纳入中考、高考计分范围之类的“新举措”。这些,都是在用实用而非审美的逻辑看待审美及美育之“用”。
要追问美育之用,当然先要追问审美之用。一方面,审美活动本身是非功利(无用)的,这是美学的常识。因为当你以实用的方式看待审美对象时,你就只是在占有而非审美——正如你考虑一个杯子可以装多少啤酒和你欣赏这个杯子的造型、色彩、质地,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事情。另一方面,审美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实践效果却可能是有“用”的——譬如审美活动所产生的愉悦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工作的绩效与创造性等,都是十分肯定的事情。
在教育领域,美育学科被滥用于增加有助于功利性竞争的“绩点”——家长让孩子因艺术“特长”获得升学的竞争优势,一些教育部门用进入中高考升学评价的方式促使家长、学校加强美育,其实都是对审美之用的严重误读。很显然,就像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一样,我们也无法给毕加索、梵高的绘画打分。美育课程成绩纳入中高考可能也不是在真正鼓励审美、美育活动的开展,因为让美育工具化的结果,反而会强化本不该助长的应试教育之风。正可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美的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境界的生成与提升。《论语·先进》中所描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一种至美的教育之境。所以,孔夫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类似情境,我们也不难从苏格拉底与诸弟子的对话等成功教育案例中找到。古今中外尽管教育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让学习者“如坐春风”之类教育境界之美的奥秘却始终如一。
美的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对教育异化的救赎。“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肯定不会只有教育审美化一条路径,但是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肯定是实现对孩子们“教育性”尊重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舍此一途,所谓的教育,要么流于强制灌输,要么失之自由放任。所以,真正沉浸在《蓝色多瑙河》《茉莉花》等音乐旋律,或者毕加索、莫奈等人的绘画作品中的人,一定是与审美对象实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精神汇通的。“视接千载,思通万里”的兴味,实在难以为境界之外的人所“认知”。审美之所以有储善、益智、强健体魄之“用”,亦取决于能否进入真正的审美境界也。
当代教育不仅要在一般意义上让我们从实利主义的泥淖中获得审美救赎,还应该通过美育活动让成人、儿童都恢复正常的审美器官、审美品味,以对抗前所未有的“审丑时代”。换言之,当代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不仅需要生活美学、启蒙美学,更需要批判美学、解放美学。
总而言之,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美育应该是最没有“用”(实用)的了。不加鉴别地用“用”的思维看待审美、美育之用的观念是极端危险的,在功利主义日益猖獗的当代社会尤其如此。
(摘编自檀传宝《美育之“用”,如何理解》)
材料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知美尚美的民族,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美的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两千多年前,孔子倡导诗教、乐教,礼乐影响遍及国家社稷、社会风尚、日常礼仪和个人修为,形成了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的美育传统。一百余年前,王国维、蔡元培等倡导美育,致力在民族危亡之际提高全民族素养,从而实现“美育救国”。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上,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高度上,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发展方向上,做出了加强美育工作的重要部署。我们要充分认识美育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落到实处。
我们要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发展新时代美育。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认识美育、开展美育工作,应该把“美”作为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真正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及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出发,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摘自潘鲁生《践行新时代的美育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制孩子补习音乐、美术等学科,使审美活动带有功利性,属于误读美育之用。
B.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本无功利性,但产生的心理效应、实践效果却很有用。
C.孔子倡导诗教、乐教,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开启了两千多年的美育传统。
D.美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就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是没有确定标准的,所以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也无法判断哪幅画更好。
B.像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进行有趣、有味的教育就是美育,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C.知美尚美,认识美育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D.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只能走教育审美化的道路,避免强制或放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为避免主观性,给学生绘画打分时采用先分类、分档,再打分的办法,严格依据评分标准,评出符合各档次的分数。
B.教师设计出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找难点、做分析,自觉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
C.干净整洁的校园、修剪整齐的花木、教学楼上的“励志”廊道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D.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爱好文学,学过绘画,会拉小提琴。他说过:“学会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才能够避免死心眼。”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如何扎实有效地搞好审美教育?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C.“开启了两千多年的美育传统”错误,原文说的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倡导诗教、乐教,礼乐影响遍及国家社稷、社会风尚、日常礼仪和个人修为,形成了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的美育传统”,是“形成了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的美育传统”而非“开启美育传统”。
2.C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也无法判断哪幅画更好”错误,原文说的是“就像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一样,我们也无法给毕加索、梵高的绘画打分”,是无法给绘画打分,而不是“无法判断哪幅画更好”。
B.“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过于绝对,原文说“我们也不难从苏格拉底与诸弟子的对话等成功教育案例中找到”,这里所说的是“成功教育案例”,但并不是他们所有的教育都是成功的,也无法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D.“只能走教育审美化的道路,避免强制或放任”原文说的是“‘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肯定不会只有教育审美化一条路径,但是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是实现对孩子们‘教育性’尊重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可见,并不是“只能”走这条路,这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不是唯一。
故选C。
3.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探讨“美育之‘用’”,即美育不应用“实用”来衡量,“让我们从实利主义的泥淖中获得审美救赎,还应该通过美育活动让成人、儿童都恢复正常的审美器官、审美品味”,是一种教育境界。
A.“给学生绘画打分时采用先分类、分档,再打分的办法,严格依据评分标准,评出符合各档次的分数”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一说“一些教育部门用进入中高考升学评价的方式促使家长、学校加强美育,其实都是对审美之用的严重误读……无法给毕加索、梵高的绘画打分”可见,采用评分方式是对审美之用的严重误读。
B.符合“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肯定是实现对孩子们‘教育性’尊重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的教育境界。
C.“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属于一种实用性功能,不是作者倡导的“美育”。
D.“学会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才能够避免死心眼”是为了从艺术上获得思维方法,有实用性功能,不是作者倡导的“美育”。
4.采用驳论法,先破后立,先列举社会现象,再否定其作用,提出自己的观点。
论证层层深入,以审美之用是什么、为什么美育不能评分化、美育是一种教育境界、美育对社会的作用的层次展开论述,最后做出总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采用多种论证方式,如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增强了说服力。
5.(1)应该去功利化地对待美育,不应用进入升学评价的方式进行促进加强。(2)应该提升教育境界,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3)不但要懂得生活美学,启蒙美学,还要批判美学、解放美学。(4)要提高对美育高度的认识,认清美育的本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激发创新创造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