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如今,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看山看水看风景”阶段,开始走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新阶段。
从近年来对节假日旅游市场的监测结果来看,90%以上的游客会参与各类文化活动,40%的游客会进入文博场所。一些地方建设融文艺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化艺术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形成文化旅游生活综合服务体系,为“文化十旅游”创造更多新体验。
“文化十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热点。体验文化、增长见识,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主要出游目的。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旅游+文化”发展的可靠保障,给文化旅游市场带来广阔发展空间。但旅游市场也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旅游产品不是寻求创新融合,而只是打着文化的旗号。我国目前不缺购买力,缺的是让人入眼入心的产品。
特色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文化十旅游”离不开特色元素、特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日前,在第十四届中国(义乌)文交会上公布的100项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涉及雕刻塑造、金属加工、器具制作、纺染织绣、剪纸刻绘、编织扎制、陶瓷烧造等13类。其实,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形象鲜明的特色文化城市,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丰富的市场资源需要健康有序的市场运行环境,发展良好的旅游生态。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是推进“旅游十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
(选自马方波《文旅融合,“新”在哪儿?》)
材料二: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从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不能过度商业化”涉及的保护主体非常广,涵括了各种类型的遗产地:既有文物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和名村,也涉及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意味着保护与活化不能简单地提供产品和迎合受众,而是要覆盖价值阐释传播的原则、标准、路径、方法和产品整体流程。
对此,又旅融合如何做?首先,在文旅融合中,要细分出“文物与旅游融合”并形成传播体系。文旅融合不能只是将“文”“旅”简单分为买卖两方,也不是每项文化资源都可一样对待。文物、文化和自然遗产、历史文化名城诸多资源进入文旅融合环节时,存在着一条几年来都未被凸显强调的“隐形门槛”,这就是其价值标准。目前,至少有半数资源已完成价值提取,也由之成为“金名片”被万众瞩目。细分“文物与旅游融合”并形成传播体系,就需要认真面对这个“门槛”,而非在“活化”时有意无意地绕过或回避。而“隐形”更多意味着文旅融合参与者具有文物与遗产价值阐释水平和传播能力。这是一门后发的、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成熟的学问,也是回答“不能过度商业化”的核心技能。只是现在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太少了。
其次,不唯以计算人头数来评估效果,保持公共文化产品与利益性文化产品的对应比例。文物与遗产资源本质上是一种公共资源。其对应的“产品”首先具有明显的公共文化特性。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文物与遗产活化其实是一个需要推进的领域。其中的难点在于:目前缺乏一套独有的、最大限度阐释真实、完整价值的效果评估标准——只能沿用计算人头数量、计算营业数额的传统模板。这种公共价值与商业需求形成的悖论,常使得“越开放、越破坏”的现象反复出现。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不能过度商业化”,也意味着文旅融合中,唯以计算GDP和游客人头数来判读效果的模式正在走向终结。“文物与旅游融合”是资源、经营、受众三方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价值阐释过程和消费环境。任何一方都可对文物和遗产资源产生推动力或反向牵制。可以预见,“文物与旅游融合”会将遗产价值与旅游市场目标相加,形成全新局面。其中,会有意识地保持公共文化产品和利益性文化产品之间的比例。
文旅融合不仅能覆盖旅游市场的大部分优良资源和黄金目的地;而且通过大遗址保护、线性遗产保护、遗址公园与文化公园等形式,为文旅融合中的深度体验、研学旅行提供了价值、范围基础。如以大运河申遗为开端,跨地域、多领域的大遗址体系显示出文化遗产工作者的成熟功力。价值提取变得驾轻就熟也更恰当准确,提供的遗产类型和价值内涵更加丰富。
(选自齐欣《“不能过度商业化”,文旅融合应该这样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比以前,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了改变,不再单纯地是看山、水等风景,还可以是观文品史、增长见识、体验生活等。
B.目前,在我国购买力旺盛的前提下,“文化十旅游”产品也随之增多,但这些产品创新度都低,很难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C.在发展旅游事业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范围很广,既有自然遗产方面的,也有历史文化方面的。
D.文旅融合涉及资源、经营和受众,而这三者共同作用,对形成遗产价值与旅游市场目标相加的新局面有很大影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在,有些地方开发文化旅游综合体,这与大部分游客会参与文化活动相契合,从而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新体验。
B.文旅融合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想做好文旅融合,离不开特色元素、特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C.文旅融合是复杂的事情,不同文化资源要尽可能用不同方式对待,文旅之间既不能简单切割,也不能简单叠加。
D.计算人头数量、计算营业数额的传统评估方式不能用于文旅融合市场,这是由文物与遗产资源的本质决定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以前的手艺是做生活必需品——铜壶、火锅等,有市场不愁销;后来有了工业品,手工艺品没有价格优势,市场发展举步维艰。
B.对文化传承人开馆授艺等弘扬、展示特色传统文化的审批一路绿灯,文化传承人还能享受申请项目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C.红色文化不仅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文旅融合,还为脱贫攻坚助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步伐。
D. 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馆内商品基本不卖,文化体验只收工本费,所有项目考虑的都是怎么传承纳西文化。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在有关文旅融合的观点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1.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但这些产品创新度都低,很难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原文中“但旅游市场也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缺的是让人入眼入心的产品”的信息可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度低,而是其中一部分产品有这种现象。
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不能用于文旅融合市场”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中
“唯以计算GDP和游客人头数来判读效果的模式正在走向终结”的信息可知,这里是说不能仅用计算人头数量、计算营业数额的传统方式,并没有说“不能用于文旅融合市场”。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文旅融合不可过度商业化。A项,
表达的是工业化对手工业市场的冲击。B项,表示的是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跟文旅融合无关。C项,只是提
出了红色旅游促进乡村振兴话题,没有表示出对文旅融合不可过度商业化的态度。D项,“商品基本不卖”“文化体验只收工本费”表示的是重视历史文化,不过度商业化。
4.①先提出“不能过度商业化”的观点;②然后阐释其所涉及的保护主体范围;③再分析文旅融合应采取的两种措施;④最后进行总结,点出“不能过度商业化”前提下的文旅融合的意义。(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集中在材料二。材料二摘编自齐欣《“不能过度商业化”,文旅融合应该这样做》,材料是按照“总一分一总”结构进行论证的,故按此顺序组织答案即可。
5.不同点:①材料一在谈到文化与旅游融合时,认为特色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对于“文化+旅游”而言,就是要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②材料二在谈到文化与旅游融合时,认为要挖掘文物、文化和自然遗产、历史文化名城诸多资源背后的价值,不可过度商业化,形成一套独有的、最大限度闸释真实、完整价值的效果评估标准,从而推进文物与遗产的活化。
相同点: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关键“点”上都着眼于文化价值的传承,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不同点4分,相同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