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记者:《全球智慧之都报告》的研究启动于 2010 年。凌鸿教授您是本次报告复旦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可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10年过去了,如何与时俱进、准确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
凌鸿(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自从 2008 年“智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 12 年里,我们的城市经历了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在内的新技术一拨又一拨的洗礼,也经历了若干次比较集中的城市智慧化进程的浪潮。到目前为止,智慧城市已经从一个产业畅想和前沿话题,逐渐演变成当今全球范围内各个城市共同关注的话题,并在城市规划和数字经济领域起到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对智慧城市的批评和质疑,也逐渐累积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多元素、多主体、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命题。在其背后,显现的是曾经作为智慧城市提出源头的“技术驱动论”的没落。同时,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及其基础设施之外,来自管理、社会、人文的视角逐渐走向城市智慧化舞台的中心。
越来越多城市开始认识到,智慧城市并不是单纯的城市信息化,而是一种城市不断智慧化的演进过程。其最终目标是更多地服务居民、更好地连接产业、更深地推进创新、更大力度地发展人力资本、更广泛的社会参与。这些无形的要素会逐渐替代有形要素原本的中心位置,并在后者的支撑和赋能下,成为城市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满足居民美好生活追求的新支点。
记者:未来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什么样的?
凌鸿:我们提出要把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在一起,建设智慧城市。城市是一个功能要素非常丰富且相互关联的整体。一个巨系统之下,不同子系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为目标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有必要以上述理念为核心,以数据共事为基础,进行流程再造。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不应该追求大而全,而应该追求小而美、追求千城千面。如果能够从“管理+技术”的视角来完成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条路可以走得更稳、更好、更长远。
(节选自《智慧城市“可持续”才有未来》,《解放日报》2020年 10 月26 日)
材料二:
尽管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短板与不足。虽然地方对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足够的自主权和能动性,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成效,但是国家、省级等层面亟需强化一体化设计。引导城市因地制宜做好规划衔接,避免不科学、盲目谋划而造成资源浪费。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指导智慧城市的复杂巨系统规划设计,提高顶层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地方城市结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线上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治理联动不足的问题仍普遍存在。一方面因为机制不健全、技术标准和路径不统一、管理边界不明确等,使得线上与线下管理存在“衔接缝隙”,产生服务真空区。另一方面由于部门数据、行业数据等城市数据融合不足问题,导致协同治理能力难以提升。
当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一是目前各地纷纷优先推进城市主城区的智慧化,一定程度缓解了城市交通、教育、就业、医疗等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但向农村地区延伸有限,数字乡村建设相对滞后。二是新型智慧城市区域发展仍不均衡,东中西与东北四大板块评价表现差异明显。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政企合作、多方共建的系统工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多元参与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不足。目前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城市还未引进任何第三方机构开展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智慧城市领域 PPP模式还不成熟。智慧城市建设 PPP 项目往往缺少明确的收益时间、收益标准和验收标准,企业的收益存在不明确性,风险较大,积极性不高。
(节选自唐斯斯《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形势与政策建议》,《电子政务》2020年第4期)
【注】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
材料三:
机制保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可持续推进,必须要加快推进重要机制建设,以机制建设保障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
市场竞争机制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保障,构建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促进智慧城市服务商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构建项目建设运营竞争机制,择优选择信誉好、技术强、服务优的服务商承接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和运营,促进服务商优胜劣汰。构建政务数据开发利用竞争机制,创新政务数据开发利用机制,鼓励采取竞标授权运营等模式,推进政务数据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
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安全保障能够让城市运行更显智慧。完善网络平台应用安全保障机制,构建物理、网络、平台、应用、人员等全方位、全链条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技术安全、设施安全和管理安全。完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企业数据流通、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制度机制建设,让数据在制度和监管的双轨道上有序流动。建立供应链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对服务商能力评估,确保智慧城市大系统、大平台不因为供应商变化导致运维和升级受阻。
(节选自陆峰《构建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运行机制》,《学习时报》2019年11月29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慧城市成为目前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其作用正在显现,人们对它充满了期待。
B.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也应该做大而全。
C. 竞争机制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D.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联通不足的情况,主要原因是部门和城市数据的融合不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单纯的城市信息化转化为城市的不断智慧化,这表明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B.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项多方共建的系统工程,政府应在其中发挥其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C. 如果摒弃“技术驱动论”,走“管理+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就可以走得更稳、更好、更长远。
D. 完善网络平台应用和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建立供应链保障机制,能够让城市运行更显智慧。
3.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短板与不足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新型智慧城市共建生态尚未形成。
B. 城市数据的融合和治理联动不足。
C. 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均衡较为明显。
D. 国家以及省级层面缺少实践经验。
4. 请简要说明上述三则材料各自表述的侧重点。
5. 综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我国发展新型智慧城市从国家层面应采取的策略。
答
1. C 2. B 3. D
4. 材料一:侧重于阐述如何与时俱进、准确地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材料二:侧重于分析目前我国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短板以及不足;材料三:侧重于说明机制建设对保障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5. 调整发展策略,走好人文关怀、科技赋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新路。做好顶层设计,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制定科学、规范和可操作的规划设计。解决主要矛盾,加强机制保障,尤其是市场竞争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