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2021-02-20 09:30超越网

材料一: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于支离。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材料二:
中国古诗意象和言意、意境范畴对举,这都可理解为一种达意之策。从“言”到“象”再到“境”,可看作符号载体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由此角度,可把意境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最高形态,其指向由意象构成的意义空间,“境”可超越实在之“象”,指向象外之“境”。因而,中国诗学美学之意象就是“意”附加于“象”之上并最终达到二者有机融合的过程,亦即作为物符号之“象”的符号化过程。在此首先应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之意象有一历时性形成过程,即“意”之附着于作为符号载体的“象”有一个历时性形成过程。比如熟知的“梅”“兰”“竹”等意象最初作为纯然之物而存在,落入人之意识中经过历代文人的洗练运用而逐渐承载固定的情感内涵和情绪氛围,逐步完成其符号化,在此过程中又践行了符号化之片面性原则。如对“梅”进行符号化时会将其诸多特点忽视而只择其开花时令――严寒的冬天这一特性加以突出。对符号的接受以及由此基础上的阐释以此为前提进而完成整个符号化的过程――中国古诗意象在其形成中对接受阐释者已经进行了一次限定。其次,“象”符号化的过程,意象之“意”、象所携带之“意”还经过了双重的限定。其一,中国古诗意象中之“意”有其文化之意,即特定诗歌意象的形成背靠的是整个中华文化系统,它绝非孤立割裂的“意”;其二,其意义形成机制还包含如读书人、传统士大夫等特定群体的判断取向。
(摘编自向丹《符号学视阈下的东西方诗歌“意象”探微》,有删改)
材料三:
英美意象派诗人之所以对中国古典诗歌发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古诗与他们的艺术主张相吻合。开意象派风气之先的庞德在没有接触中国诗之前,曾提出过不少诗歌主张,指出诗歌创作要有“鲜明的细节”,挑选一个或几个意象并使其中主要的得以突现,提出诗歌语言的简洁化和直接化等问题,指出“意象本身即是诗的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运用使诗歌具有了简约美、含蓄美的特点。简约与含蓄是中国古诗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古代诗人们追求意象单纯而丰富的美的境界,尽量通过绝句、律诗等形式,以最简练的诗行展现广阔的空间跨度、漫长的时间跨度,将自我无比深沉的感慨浓缩凝聚在短小的诗行之中。诗人大多不愿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多重意象的并置、复叠,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呈现出意象含蓄美、朦胧美。意象派诗人非常欣赏中国古诗这一特点,并把“简练、浓缩、含蓄”写进了意象派宣言之中.庞德对这一要求非常重视,一再强调,凡与诗歌表现无关的文字绝对不能出现。
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诗一样,强调意象的直接呈现。庞德认为,“诗必须以意象为主”,并赞赏中国诗的“不说教,不加陈述”。另一位意象派的代表诗人休默也曾提出过类似的主张,希望诗脱离死板的符号式的语言,而运用一种视觉的具体的语言。庞德、休默等强调的都是意象的具体性、形象性、可感性,弃绝抽象的词藻和陈述、议论的语言,让事物及经验自行呈现。
(摘编自苏晖《异质文化中的艺术借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的文字要求不同于科学的文字,它不限于直指的意义,常常在于它的联想的意义。
B.中国古诗意象是作为物的符号载体“象”和“意”有机融合并不断符号化而形成的。
C.中国古诗意象受到了整个中华文化特定系统和中华民族的价值判断取向的双重限定。
D.中国古诗追求意象单纯而丰富,常将多重意象并置、复叠,使其呈现出含蓄美、朦胧美。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个别的,所以文学家多偏爱顾及,从而创作出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
B.中国古诗意境超越实在之“象”,指向象外之“境”,因而成为了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最高形态。
C.因为中国古代绝句、律诗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展现时空的跨度,这就使诗歌具有简约美、含蓄美的特点。
D.英美意象派在中国古诗的基础上,提出简练、浓缩、含蓄主张,使诗歌摆脱了死板的符号式的语言。
3.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分析。(4分)


1.(3分)C(扩大范围,原文中意象的意义形成机制指“包含如读书人、传统士大夫等特定群体的判断取向”)
2.(3分)B(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提出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
以使意义含糊甚至于支离”,文学家未必“创作出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C项,以偏概全,
材料中“将自我无比深沉的感慨浓缩凝聚在短小的诗行之中”也是原因之一。D项,曲解文意,“使诗歌摆脱了死板的符号式的语言”错误,原文是“希望诗脱离死板的符号式的语言”,是指休默的意愿。)
3.(4分)①论证结构清晰严整。材料采用总分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后分层论述,层次清晰,深入浅出地阐析了意象形成的过程;②采用举例论证,具体明晰。以“梅”“兰”“竹”等具有典型性的事例来论证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历时性的形成过程:③论证语言严谨缜密,“由此角度”“首先”“其次”等表示限定性、条理性的语言,表现了作者论证思维的缜密。(答对第①点得2分,第②点、第③点任意一点得2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