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国成熟的戏曲形式,产生于宋元之际。在宋金、宋元分治时期,北方和南方几乎同时产生了成熟的戏曲形式。南戏出现得更早一点。1126年,军事崩溃使汉人的统治中心转移到富春江的入海口,也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南起点。南宋的首都临安存在了153年,成为最大和最吸引人的都市。大批失意的官宦巨商、落魄文人齐聚临安。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京城里众多市民冶游娱乐的场所。宴乐表演开始迈向市井民间,通俗的商业化表演使戏曲艺术迅速成熟起来。
南戏产生不久,就跨越浙江一省,相继流传到福建、江西、广东、江苏、安徽等南方各省。其题材和演剧形态也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差异性。作为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戏剧艺术形式,产生之初的南戏是完全草根的、平民的舞台艺术,曾经长久以来蛰伏于东南沿海一带,不为士大夫和主流文化所关注。与元杂剧高华雄浑的人文情怀有所不同,南戏更多聚焦的是婚姻家庭生活。
(摘编自杨雪帆、陈言《南戏遗响﹣﹣莆仙戏的前世今生》,《莆田乡讯》2016年6月26日)
材料二:从戏曲艺术的传播方式和演出机制来考察,“大团圆”结局更契合一般观众的期待视野。 自北宋以来,农业生产以外的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大城市中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他们出入勾栏瓦舍等商业演出场所,成为说唱艺术和戏曲表演的主要观众。南戏既是商业演出,观众的喜欢与否,直接关系到南戏作家的经济收益。因此,观众的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会对戏曲的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南戏写到书生几乎无一不涉及科考,凡参加科考的无一不高中状元,凡状元及第的无一不被当朝大官看中、招为东床快婿。另外,在南戏中,旦角扮演的都是底层劳动妇女,她们在家中或要侍奉公婆,或要负担繁重的家务,更甚者如李三娘,还要忍受冷酷兄嫂的苛待。生、旦境遇的强烈对比,可以增强戏剧冲突和感情色彩,但也需要建立在满足“善恶到头终有报”﹣﹣这一普通老百姓的审美期待的基础上。因此,“大团圆”结局成了作家惯用的叙事模式。
(摘编自禹晴《宋元南戏“大团圆”结局的叙事逻辑及其演变》)
材料三: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演戏场所也由农村庙祠转往城市剧院,老百姓的看戏方式也随着网络通讯的发达发生了改变。将戏曲推广与振兴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转变传播观念,开拓传播渠道,推进戏曲艺术普及,培养年轻观众群体,已成为必然。借助于文化礼堂送戏下乡,凭借创新推出的“文化驿站”品牌文化项目,将戏曲渗入当下温州人的生活,继续发挥“娱乐休闲”与“高台教化”的作用。开展戏曲进校园、出国门,依托网络销售、微信微博宣传,推广戏曲文创衍生品,吸引年轻观众以及海外人士对温州南戏的关注,引发人们对南戏认知的热度,以求南戏的全面复兴,皆不失为新时代个性鲜明的思考。无疑,把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把现代技术、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空间、传统文化等进行有机融合,对于文脉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戏曲从未离开过人们的生活,只是曲径通幽处,躲在深闺人难识。
(摘编自胡胜盼《弘扬传承南戏文脉正当时》,温州日报瓯网2019年10月9日)
(1)下列对材料中“南戏”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戏剧艺术形式,南戏是完全草根的、平民的舞台艺术。
B.为了增强戏剧冲突和感情色彩,南戏中书生大都状元及第,而旦角则境遇凄惨。
C.南宋都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冶游娱乐场所的大量出现是南戏成熟的重要条件。
D.由于南戏是商业演出,观众的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直接决定了南戏戏曲的内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时期,大批落魄文人齐聚临安,为南戏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B.为了迎合普通老百姓的审美期待,“大团圆”结局成了南戏作家惯用的叙事模式。
C.南戏由于不为士大夫和主流文化所关注,所以更多聚焦的是婚姻家庭生活。
D.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通讯日益发达,老百姓的看戏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3)结合材料,概述当前弘扬和传承南戏的途径。
答案:
(1)C A.根据原文“产生之初的南戏是完全草根的、平民的舞台艺术”可以判断选项中应该是“产生之初的南戏”,而选项中只写了“南戏”,以偏概全。B.根据原文“旦角扮演的都是底层劳动妇女,她们在家中或要侍奉公婆”可知“境遇凄惨”的概括不恰当。D.根据原文“观众的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会对戏曲的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这里只提到“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不是“直接决定”,夸大程度。故选C。
(2)C 原文表述为“曾经长久以来蛰伏于东南沿海一带,不为士大夫和主流文化所关注”“与元杂剧高华雄浑的人文情怀有所不同,南戏更多聚焦的是婚姻家庭生活”,并未指出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故选C。
(3)政府层面:将戏曲推广与振兴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借助文化礼堂送戏下乡。受众层面:培养年轻观众群体,开展戏曲进校园、出国门。传播渠道:利用现代技术、网络宣传,推广戏曲文创衍生品,吸引关注。
解析
根据材料三“将戏曲推广与振兴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转变传播观念,开拓传播渠道,推进戏曲艺术普及,培养年轻观众群体”“借助于文化礼堂送戏下乡,凭借创新推出的‘文化驿站’品牌文化项目,将戏曲渗入当下温州人的生活,继续发挥‘娱乐休闲’与‘高台教化’的作用”可以从政府层面概括出要点①;根据材料三“推进戏曲艺术普及,培养年轻观众群体”“开展戏曲进校园、出国门”可以从受众层面概括出要点②;根据材料三“依托网络销售、微信微博宣传,推广戏曲文创衍生品,吸引年轻观众以及海外人士对温州南戏的关注,引发人们对南戏认知的热度”可以从传播方式的层面层面概括出要点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