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提高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从业。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镇发展后劲。优化东部地区城镇结构,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做好相关规划的统筹衔接。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加强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管理。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等机制。
(摘编自2014年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针对未来5-15年人口流动迁移态势及相关影响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指出,预计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预计未来几年将有一亿人进城落户。
此外,根据《报告》,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2013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平均年龄为29.3岁,也就是说平均为“80后”。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继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选自《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 80后家庭化迁移成趋势》,《环球日报》2016年)
材料三:
人民智库的一项调查显示,16~40岁的“小镇青年”中,有近8成的人表示自己身边的同龄人“一半以上选择去大城市发展”;仍留在当地的小镇青年,超9成的人打算去大城市发展。
县城,曾经是大多数农村孩子梦想的地方,而今,县城成为“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在一线大城市工作,尽管要背负不小的购房负担和压力,但大城市提供的发展空间却是县城无法比拟的。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在城市寻求就业机会。此外,大城市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对年轻人也颇具吸引力。去咖啡店喝杯咖啡、去剧场看场演出,在大城市都是很稀松平常的事,但在一些县城,由于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供给相对匮乏,这种生活方式也不是想实现就能实现的。
而至于子女的教育,可以算是选择天平上“大城市”一端较重的一个筹码了。许多年轻人选择在大城市打拼,也是为了能给下一代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环境。
(节选自2020年7月《光明日报》,有删减)
4.下列关于我国“城镇化”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已经不符合我国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B.我国政府准备在城镇化过程中着重解决现有的“三个1亿人”问题。
C.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城镇化水平,就必须要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镇发展后劲。
D.我国城镇化工作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的。
5.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可见,2013年和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不足30岁。
B.在我国“十三五”时期人口流动目的地仍以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为主,致使我国东部地区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C.在接受人民智库调查的小镇青年中有很大比例的人不愿意在当地小镇上发展。
D.从近些年来我国人口流动趋势上可以看出,城乡发展表现出城镇优于农村、大城市优于小城市的特点。
6.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指出。(6分)
答
4.(3分)C(张冠李戴,是“东部地区城镇目标”)
5.(3分)B(“致使我国东部地区”缩小了范围)
6.(6分)
示例1:(6分)
(1)基础设施差别大,如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人口聚集量大。
(2)公共服务差别大,如大城市的教育和文化产品资源丰富。
(3)城镇发展力(发展空间)差别大,如大城市的就业空间大。
示例2:(先说角度,再结合文本指出差别——6分)
①个人发展空间方面:大城市要优于县城,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在城市寻求就业机会;②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要优于乡村;
③子女教育方面:大城市能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环境。
示例3:(没有给出文本信息——3分)
(1)文明差别大
(2)发展空间差别大
(3)二元结构突出(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是总体评价,若按一点答出,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