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流传下来的传统说唱作品浩如烟海,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说唱。源于宫廷或庙堂的说唱作品语言相对规范,且大部分可以找到文字记载,而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说唱作品,基本使用口头语言。根据民间说唱加工改编的古典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等作品,增强了文学性却失去了许多民间说唱原有的通俗性和趣味性。然而,对于梳理中华民族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最有价值的恰恰是民间说唱文学。
传统民间说唱是旧时代艺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养家糊口的技艺,除少数大城市的综艺性演出场所有专唱短篇、短段的艺人坐场卖艺外,绝大多数说唱艺人需行走江湖,靠说唱长篇或中篇书曲卖艺赚钱。千百年来,民间说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全靠师父口传心授,没有固定文本。因此,不管是家传还是师传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绝技,南宗北派的民间艺人各有各的表现方式,他们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的受众群体,随时调整表现内容与表演方式,保持着能把死书说活和常演常新的鲜活状态。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界发起了一场对旧时代民间艺人的改造活动,旨在帮助民间艺人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境界,以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为工农兵服务,同时也将散落于全国各地的几百种民间说唱统一称之为“曲艺艺术”,从民间玩意儿发展成了民族艺术。
走上舞台的曲艺艺术改变了传统民间说唱行走于市井勾栏、茶楼书馆流动卖艺的方式,也改变了民间艺人的说唱表演。虽然以团队形式出现的正规化曲艺演出还是以“说”“唱”“或说或唱”为基本样式,但是传统民间说唱那种直接面对观众交流互动的观演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民间说唱艺人带着观众参与创造,亲密无间、同喜同悲。而“高台教化”式的曲艺演出变成了“我演你看”,观众的参与程度降低了。过去的民间艺人大部分以表现中长篇故事卖艺赚钱,观众可以持续欣赏,现代绝大部分曲艺演出则以短篇、片段为主,变成了综艺性表演,形式大于内容。
当然,源于民间、服务民众的传统说唱和登上台按照固定文本演出的当代曲艺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不能用孰是孰非或谁优谁劣来判断,但是,民间说唱艺人在与观众不断交流碰撞中完善的口头文学,是用心血和智慧积累的一笔宝贵财富,不应该遗弃。
对传统民间说唱内容的取舍一定要知道旧时代民间艺人行走江湖时的演出环境,在今天看来有许多与说唱主体故事无关的东西其实是当时说唱艺人表演时必不可少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定场诗”“且听下回分解”“垫话”等,都是民间艺人卖艺赚钱表演时必不可少的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可能与故事本身无关,却是民间艺人招揽观众稳住观众、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删除以后并不影响故事的连贯性。
民间说唱最为显著的特色是语言表达的通俗化和大众化,他们严格遵循语言(包括唱词)不生不隔、句句入耳入心的原则,一律说老百姓的话。有些来源于古典文学的故事,甚至经过几代艺人的努力使语言实现了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口语化,形成了传统民间说唱风趣、机智、俏皮、幽默的语言表达风格。
(摘编自崔凯《传统民间说唱表现形式探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传统说唱作品非常多,基本上都使用口头语言,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
B.旧时代说唱艺人以传统民间说唱为业,他们多数难以坐场卖艺而需行走江湖。
C.传统民间说唱与现在舞台曲艺演出在形式上有些不同,后者观众参与相对少。
D.传统民间说唱艺术能够在民间广泛流传,与其语言表达通俗化大众化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着传统民间说唱,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
B.文章举“定场诗”等例子论述了对传统说唱内容和形式的取舍要了解当时的演出环境。
C.文章将传统民间说唱艺术与现代说唱艺术做对比,说明两者在表演形态上有所不同。
D.文章最后一段论证了语言表达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是民间说唱最为显著的特色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工改编自《三国演义》的民间说唱作品在通俗性和趣味性方面有所欠缺,但文学性无疑得到了增强。
B.文艺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起的对艺术家的改造活动,是为了提高所有艺术家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艺术境界。
C.绝大多数的旧民间艺人采取了流动卖艺的方式,说唱中长篇故事,主要是为了能和观众进行亲密互动。
D.传统民间说唱中,许多东西如今看来与说唱主体故事本身无关,但对于民间艺人来说,却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项,“我国的传统说唱作品非常多,基本上都使用口头语言,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说法错误。“基本上都使用口头语言,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的应是民间说唱作品,而不是传统说唱作品,传统说唱作品还包括“语言相对规范,且大部分可以找到文字记载”的源于宫廷或庙堂的说唱作品,选项偷换概念。
2.A项,“……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分析错误,并非采用这种方式,而是围绕传统民间说唱,分析了民间说唱的源头、形式、内容和特色。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