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而龙与马时时相提并论,并称“龙马”,且融合流变为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成语,如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神马壮等,由此可见马的地位之高。马也是中国古老的绘画主题之一。自西周始,马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性语言,隐喻着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的时代,马宣扬着统治者的军事成就; 到了另一个时代,其形象则展现了文人的特质。马的不同寓意在中国绘画史上都留下了印记, 这些寓意丰富了马的主题。
据记载,马画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纪事性质的场景画,描绘放牧、行猎和战争,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录了不少这类画作,包括《车马图》《车马人物图》《长安车马人物图》等。第二种是只有马匹出现的肖像画,包括帝王坐骑、进贡的马匹或者是传说中的神驹。以上两种形式都可以在当时的壁画、画像石、金属饰品和纺织物上看到。其中的第二种成为马画的主要形式。
早期的绘画史记录了两个重要的马画主题:“穆王八骏”和“伯乐三马”。这两个主题都蕴含着强烈的政治隐喻,发展出两大典型的马画系列:御马像和人马图。在之后的中国历史中,这两大系列也随着政治的更迭而不断变化。
中国最早的御马图可能就是《穆王八骏图》。当年周穆王游历西方,流连忘返。在他周游期间,国内发生危机。穆王闻讯,立即驾着八匹良驹所拉的马车,昼夜兼程,返回宗周, 平息了危机。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他吩咐画下了他的八匹战马。从此这个主题就成为了中国马画的典型图示。“穆王八骏”的传奇意象及其所体现的统治者的光辉形象,使得许多帝王纷纷仿效,来记录、赞颂自己的战马。被完好保存的御马画作包括秦始皇的七匹战马、汉文帝的九匹战马、唐太宗的十匹战马和唐玄宗的八匹战马。
古卷轴中的马大多以奇异的形状出现,有时更像龙。唐朝艺术史家张彦远是发现这个问题的第一人,他写道:“古人画马有《穆王八骏图》,皆螭颈龙体,矢激电驰,非马之状也。”
这种非现实的描绘方式在中国古代非常典型,动物依然与古老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理想马匹的形象常常与神话中天帝的坐骑——“神马”相关。在酒泉一座公元三世纪的古墓中出土的一个稀有而极具代表性的神马形象,与“皆螭颈龙体,矢激电驰”的描述相似。
另一个早期中国马画的主题是“伯乐三马图”,描绘了公元前七世纪伯乐发现三匹千里马的故事。正像其它早期中国画主题一样,这个主题是说教性质的。伯乐相马主要察看“形容筋骨”,即骨骼和肌肉是主要依据。这种标准可以相马,亦可以相人。这个标准解释了为什么早期的马画艺术家一直注重勾勒马的骨骼。
伯乐相信,只有那些有着特殊才能的人才能识别一匹出众的马。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特殊的相互依赖关系,也被用来隐喻贤明的统治者与良臣之间的关系。因此,伯乐与三匹马很快就成为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主题。
(摘编自宋后楣《中国古代马画中的符号与诉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马自西周开始已被人们赋予丰富的寓意,可以映射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
B.中国古代马画有纪事性的场景画和马匹肖像画两种形式,而第二种是其主要形式。
C.受《穆王八骏图》影响,许多帝王如秦始皇、汉文帝等纷纷令绘制坐骑加以赞颂。
D.中国早期的马画艺术家一直注重勾勒马的骨骼,其原因和伯乐相马的标准有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围绕中国古代马画,既介绍了马画的两种形式,又重点介绍了马画的两大主题。
B.文章为了强调马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把它和龙相提并论,并以成语举例说明。
C.文章以马的寓意的衍变为顺序,运用并列结构,介绍了马的丰富寓意及其发展变化。
D.文章直接引用艺术史家张彦远的话,论证了古代马画中马“非马像龙”的奇特造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马画在中国历史悠久,意蕴丰富,画中马的丰富寓意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B.御马像和人马图这两大马画系列脱胎于“穆王八骏”和“伯乐三马”,并被固定下来。
C.中国早期马画如《穆王八骏图》都运用了非现实的描绘方式,充满着神话传说色彩。
D.“伯乐三马图”的主题是告诫统治者要善于发现人才,这和早期中国画主题一致。
答
1.A (混淆“已然”和“未然”。原文说“马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性语言”,所以不可能“自西周开始已经……”。)
2.C(无中生有。从文中看不出文章是以马的寓意的衍变为顺序来写的。)
3.A(B项“固定下来”错,原文说“这两大系列也随着政治的更迭而不断变化";C项绝对化,“都运用了非现实的描绘方式”错,原文只是说“这种非现实的描绘方式在中国古代非常典型”;D项以偏概全。原文说“正像其它早期中国画主题一样,这个主题是说教性质的”,并是所有早期中国画的主题都是“告诫统治者要善于发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