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的水
三石
平小明是个清官。有多清呢?跟清水河的水一样清。
清水河,不过是条宽十几米的小河,却是清水人心中的母亲河,它养了世世代代的清水人,平小明是清水乡的长。
这话传到了李部长的耳朵里,当然不是一般的传话而是县里在向李部长推荐平小明担任副县长时引用的老百姓的话。
虽不能说魂幸梦萦,但在李部长的记忆深处,清水河便如一条飘带,婉缠绕于起伏的袭山峻岭之中。那水是清激而透明的,是沁人心脾的,水中的游鱼更是鲜嫩可口的,时常几只白鹭水鸭或掠过水面,或水中小慈,此景致,却不是一幅山水画就能描绘出来的。
李部长喜好绘画,二十多年前,李部长便经常于清晨或黄昏,在清水河畔,一只帆布小凳,一块简易画架,沉浸于绿水青山之中。那年,李部长还是小李子,从省直单位下派到清水扶贫,在清水河畔待了整整一年。
突然他使有了前往清水的冲动。
于是,这个周末,李部长带上画板画笔,带上面包干粮,直奔清水而去。
如今的路已不是当年的沙石马路,李部长开着车,上了高速可下了高建就不知道往哪儿井了。停车问路,路人指一条新修的柏油路说:沿着公路一直开,半个小时就到了。
其实没要半个小时就到了,这便是清水河畔的清水乡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如今的清水乡多了些杂乱的现代气息,少了些江南小镇的诗情画意,让李部长多少有些失望。
而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请水河里的水依旧是那般清激,河边的山依是那般草绿,依旧有花有草,只是空气中飘来一股怪味儿,与这青山绿水显得格格不入。
李部长并没有在意,只是心情激动地摆好帆布小凳打开画架,执起画笔,如二十多年前一样,沉浸于清水河的美景中。
河边很静,偶尔几个路人会驻足看一小会儿。当不远处几幢农房冒出几楼青烟时,李部长肚子也咕咕叫了起来。
放下笔,李部长从车上拿了两块面包,哨了几口,突然发现走得匆忙,竟然忘记了带水本想到附近农户家中讨碗水喝,转念一想,这脚下的清水河,就是天然的纯净水嘛。
李部长便笑了,起身走到河边,挽起衣袖,双手浸入水中,许久才捧起一水,正想饮入口中,突然岸边有人喝止。
李部长抬起头,见一位老农匆匆跑过来,操着本地土腔喊:这水不能喝!
李部长疑地问老农,这么清的水,怎么就不能喝了?
老农说,这水看着清,却不干净。
老农告诉李部长,不久前,乡里在清水河上游建了一家工厂,清水河里的水被污染了鱼死了不少。老农还让李部长闻闻这水是不是有味儿。
李部长仔细闻了闻,还真有股怪味儿,且在空气中弥漫,抬眼望去,见河边杂草中两条翻着白肚的死鱼。
李部长皱了皱眉头,老人家,这化工厂怎么会建在清水河边?
老农说,谁知道呢,听人说化工厂的老板是乡长的小舅子。
李部长又问,你说的是哪个乡长?
老农哼了一声,哪个乡长?除了平小明还会有谁!
李部长目光扫过泛着轻波的清水河,眉头紧锁,拿起手机通了县里领导的电话,声音平静而严肃:我在清水,你马上赶过来。
不过半个小时,几位县领导便赶到了。
看着脸上阴云密布的李部长,县领导都不敢哇声,连问候寒都不敢。
李部长问,看见这清水河里的水了吗?
几个县领导抬眼看了一下清水河,其中一个回答,看见了,清见底,很干净。
李部长抬起一块小石子扔进清水河中,平静的水面泛起一片涟漪。
你们说,清的水,就一定干净吗?
李部长眼睛盯着县领导,眼神锐利。几个县领导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
(选自2018年第6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部分李部长对清水河的美好记忆,与后文“清水河看着清,却不干净”现实情况形成对比,突显了小说保护绿水青山的主旨。
B. 小说主要情节围绕李部长的行踪展开,并与其内在情感变化相契合,构思巧妙,随着情节层层推进,小说渐至高潮,极具可读性。
C. “双手浸入水中,许久才捧起一掬水”包含着李部长对清水河的喜爱;“拾起一块小石子扔进清水中”则表现了其心中的愤懑。
D. 从艺术效果角度看,结尾部分如果去掉最后一段,让整个故事在李部长的质问中戛然而止,可以给读者下想象空间,发人深思。
5. 阅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如此开头的好处。
6. “清的水,就一定干净吗?”这句话在文中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
【答案】
4. A
5. ①借清水河强调平小明为官清廉,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呼应题目,赋予“清的水”深刻的象征意义,揭示激浊扬清的主旨;③自然引出下文,李部长对平小明的关注以及产生重返清水的冲动都显得顺理成章,使小说更符合生活真实;④与后文平小明并非清官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先扬后抑,充满戏剧性,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6. ①清水河尽管表面上一如往昔清澈见底,其实已被污染,由滋养人的母亲河变成危害人的毒水河;②以平小明为代表的一类官员看似清正廉洁,实则以权谋私;③有关部门在选拔干部时满足于表面现象,人云亦云,不做深入实质、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突显了小说保护绿水青山的主旨”理解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平小明是个清官。有多清呢?跟清水河的水一样清”“老农说,谁知道呢,听人说化工厂的老板是乡长的小舅子。李部长又问,你说的是哪个乡长?老农哼了一声,哪个乡长?除了平小明还会有谁”分析可知,主要是通过对比,写出了一些官员看似清廉,实则以权谋私,选拨干部不能只看表面,要实地考查,做深入的考查等。故选A。
点睛:此类试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结合第一节内容分析,这样的开端,特别是“有多清呢
?”这样的问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也强调了平小明是个清官。“跟清水河的水一样清”与题目内容呼应。结合下文“清水河……它养了世世代代的清水人,平小明是清水乡的长”“这话传到了李部长的耳朵里,当然不是一般的传话而是县里在向李部长推荐平小明担任副县长时引用的老百姓的话”“突然他使有了前往清水的冲动”分析可知,引出下文,引出李部长对平小明的关注以及产生重返清水河的冲动。结合文章后面内容“老人家,这化工厂怎么会建在清水河边”“老农哼了一声,哪个乡长?除了平小明还会有谁”“老农说,这水看着清,却不干净”等分析可知,与后文平小明并非清官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等。本题考查“清的水,就一定干净吗?”这句话的内涵。抓住关键词“清的水”“干净”及分析。结合文本内容“请水河里的水依旧是那般清激,河边的山依是那般草绿,依旧有花有草,只是空气中飘来一股怪味儿,与这青山绿水显得格格不入”“操着本地土腔喊:这水不能喝”“老农说,这水看着清,却不干净”“清水河,不过是条宽十几米的小河,却是清水人心中的母亲河,它养了世世代代的清水人”分析可知,清水河表面很清澈,但是已经被污染了,由母亲河变成毒水河了。结合“平小明是个清官。有多清呢?跟清水河的水一样清”“听人说化工厂的老板是乡长的小舅子”“老农哼了一声,哪个乡长?除了平小明还会有谁”分析,以平小明为代表的一类官员看似清正廉洁,实则以权谋私。结合“这话传到了李部长的耳朵里,当然不是一般的传话而是县里在向李部长推荐平小明担任副县长时引用的老百姓的话”分析,“清的水”可以有比喻义,结合文本结尾内容分析可知,清的水不一定干净,一定要做实地考查,尤其在选拨干部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