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生长的村庄
周荣池
生长是土地上一种迷人的权力,草木牲畜以及人类的生长构成了村庄的全部事实,而这些事实也在不断地生长。那些我们参与或见证的生长,是集体的生存记忆。
我的父亲是取鱼摸虾手,也是耕田种地人。他是一位普通而辛苦的父亲,是南角敏这样的村庄里平凡的男人,辛勤而倔强。在他生长的岁月里,辛苦依旧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词语、当然自由已经在每一个村庄里生长起来。这种生长非常像那些野生的草木,看起来充满着力度和蛮横。事实上人们并非希望生活多么高效,温饱才是很长时间里人们的渴望,并且人们并不容许这种状况被轻易改变。他们像牛马一样辛勤而认命,深信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才是农民该有的样子。
有一段时间,父亲农耕之余在水边养鸭,应该说这也是一件并不怎么样的营生。鸭子的聒噪令人厌烦,村庄心如止水的状况被父亲鲁莽地打乱,人们没有办法接受一个"泥腿子"竟然要将日子过得跟大家不一样。
鸭子死后,生活的苦楚就像三荡河里终究会散退的绿藻青苔一样,留下河流里一如既往的清澈与无奈。人们只能接受一目了然的日子,认为只有种植才像农民的样子,脊背向上的生长才是可靠的。
四叔并不相信土地只能生产粮食,他觉得土地不仅能生长而且可以生产。他从外地学到了种西瓜的本事,和父亲在一处有些坑洼的地上整起了西瓜地。在南角墩这种连卖西瓜都少有的地方,种西瓜又是一件出洋相的事情。虽然西瓜也是要种植和打理的,但这毕竟是和种庄稼不一样的营生。这一年高温,西瓜长势也好,但并没卖出好价钱。
西瓜田不再生长之后,四叔再没有种粮食——他找到了更好的营生。这一年已经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知天命的父亲把我送出去读书,他再没有任何折腾的心气了,再贫穷也逼不出他跺脚的暴躁。人就是庄稼,当生长到一定的节点,不论无奈还是有意,都会表现得特别安静。但这一回村庄自己似乎躁动不安起来,人们像被一阵强风吹醒,“打工”这个词蓬勃得如薄荷根一样在人们的心里疯长。
长久以来,人们和土地是厮守在一起的,即便是农闲,也像田里的稻草人一样站在生长的现场,他们觉得只有土地上的生长才是安心的。可当“打工”这个词出现在村庄,人们依然登上了离乡的客车。那种满是泥污的客车,就像是从来洗不干净的“泥腿子"一样,把农人一趟趟从村口运到了城里。
人们好像心里只想着两个字:上城。他们参与了城里的另外一种生长。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这些属于城市的词语,其实大多数是农人在时光和街巷的背后洒着汗水所构造的。他们在城里务工时,看见好多与自己子女年龄相当的孩子,便意识到也要让自己的子孙读书上进。在他们看来读书和务工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为了离开村庄而抵达城市。
在城市不断饱和的过程中,他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于是又开始思忖着回乡——他们也确实没有忘记过南角敏这样遥远而平凡的村庄。从翻建自己的瓦房屋舍开始,他们把建设城市时学会的技术和审美带回了村庄,建设一种叫“新农村”的地方,用的是被城里人称为“农民工”的魄力和气力。
日子原来也可以这么过——不上城也可以过上城里的生活,如果把“村里的空气比城里好"的认识加上去,城市看来又是不如南角墩的。这些认识的出现与定格,大约用了一代人的时长。
当村庄里的屋舍也生长为楼房的时候,土地上的生长已经越过人们苍老的脊背和复杂的情绪——"向上"回到其形式的本身,蓬勃地出现在土地上。
年逾花甲的父亲重操旧业养起了鸭子。三百多只鸭子整日里在三荡河中张牙舞爪,却再也没有人关注这件事情,人们甚至觉得这是一种“混穷”的生活手段而已。父亲一直独居在南角敏。他并不是没有其他的住处,可南角墩是他最满意的落脚点,这里的生活已经成为他生命里的存在。
城市的发展欲望终于踏破了城乡的界限,土地从承包到流转继而转变性质成为给养工业或服务业的温床。在村庄几公里外的城镇,大批的安置房拔地而起,离开村庄的人们开始住上了以前梦寐以求的商品房。村庄离开了土地,在形式上有了更为坚固的存在,而且它还在不断地生长。这种生长是向上的,从一楼生长到多层,从平面生长为垂直,从散落生长为单元。进入村庄变成了“上楼”,村庄在“上楼”这个词语中开始向上生长。外出务工的四叔也回到了村庄,他的两个孙辈都要求在南角墩落下户口。
父亲因为养鸭子进不了集镇而依旧生活在三荡河边。他甚至愿意自己住在一条船上,这样就能够守住那些他嘴上厌恶一生的鸭子。守着那些聒噪鲁莽的鸭子,对于父亲来说,心里也并不觉得委屈。他知道在城市和集镇都有自己可以安居的地方,但是他觉得那些终究不像农村的样子。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写村庄里土地上的生长是人们的集体生存记忆,既与标题"向上生长的村庄"照应,又透露出作者淡淡的乡愁。
B. 四叔是当时不满足现状的农民的代表,他想改变命运并做出努力,但种植西瓜的失败对他打击很大,使他从此一蹶不振。
C.别人认为只有种庄稼才算正经营生,父亲农耕之余养鸭,别人进城"上楼",父亲却守着老家,这些都显示了父亲的与众不同。
D.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喻体多与农村生活有关,如野生的草木、牛马、绿藻青苔、田里的稻草人等,既生动形象又富有乡土气息。
8.村庄的"向上生长"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作者写“父亲”这一人物对表现村庄“向上生长”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7.(3分)B(“但种植西瓜的失败对他打击很大,使他从此一蹶不振”有误)
8.(6分)①自然生命蓬勃生长,村庄里的人、草木、庄稼、牲畜生生不息;②村庄面貌日新月异,瓦屋变楼房,村民生活逐步改善:③村民观念与时俱进,从固守、离乡到返乡,村民对村庄、对生活的认识不断深入。(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6分)以小见大,通过个体展现群体和时代风貌。(2分)用父亲参与并见证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村庄变化,展现时代变迁背景下村庄的“向上生长”;(2分)在村庄离开了土地时,写父亲坚持按他心中“农村的样子”生活,启发人们思考农村转型时如何保持乡土本色。(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