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江南可采莲》阅读答案-费振钟

2019-08-17 16:51超越网

江南可采莲
费振钟
忽然想起一句不平常的话,优美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对那些在江南走过的人来说,太容易遭遇优美了。例如在六月,我指的是农历六月,江南采莲的六月,这个日子里,到处都流动着一种令人心旌摇荡的优美,请问谁可以躲避,谁可以拒绝?既然不能躲避不能拒绝,那么,就只有沉溺。是的,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谁说的?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这是谁说的?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稭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这是谁说的?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这是谁说的?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这又是谁说的?
多少人走过江南的六月,多少人说过采莲时节的情景。所有这些人似乎在整个六月里,都为这种优美所诱惑而伫立在江南的莲塘边。他们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当场为六月江南优美的采莲写歌作词。他们的这些歌和词,表明他们沉溺之深,以至于千年之后仍然看到他们在江南莲塘边无以自拔。
其实,采莲不过是江南民间俗事。什么时候,采莲成为江南民间盛大的审美活动,只怕难以断定。总因为江南的莲塘太多,荷叶太盛,莲花太艳,就让民间凭借他们朴素的想象造出了一个称做荷花娘娘的女性偶像,她一出现,就获得了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的热情拥戴。她们决定把荷花娘娘的生日定在六月,因为六月实在是个热烈喜乐的季节,因为六月也实在容易表现少女少妇们无遮无掩的风情。于是,六月里,荷花娘娘生日的喜庆日子,少女少妇们十分精致地打扮起来。她们梳了头,描了眉,脸上搽了薄薄的胭脂;她们穿了红颜色的衣,绿颜色的裙,披了绣花的披风,然后集中到了荷塘,在这里为庆祝荷花娘娘的生日,她们要进行一场采莲比赛。莲舟是小小的,素手是纤纤的,笑语是款款的,情意是浓浓的。她们的小船划到哪儿,香风妖雾就飘到哪儿,哪儿就有挡不住的风流与佻種。
说起来是采莲,可后来采莲已经不重要了,在这样美丽的荷塘里,采莲显然成为一个美丽的谎言。少女少妇们为什么如此妖娆,难道她们仅仅是为采莲吗?不是!她们是要到这儿唱歌。还有哪里比在荷塘里一边荡舟,一边唱歌更合适她们的地方吗?没有!她们要唱情歌,情歌是要有环境唱的,情歌是要唱得含蓄的,情歌是要用比喻的,这一切要求都能在荷塘里实现。所以,她们的歌就唱得大胆起来了,就唱得深情起来了,而且也唱得"乐而不淫"了。什么“低头弄莲子”,什么“莲子青如水”,还有什么什么,假借了眼前的莲叶莲花莲子,把心中对于情人的爱恋和悱怨,亲近和想念,热望和怅惘,都唱出来了。她们唱得那么冲动热切,又那么委婉缠绵,如同吹过荷塘上的阵阵夏风,又如同在荷叶下面潺潺流淌的河水。连那些鱼儿,听她们的歌声都听得晕乎乎的游来游去不知方向,而做出"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的傻样子。
这就是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由于她们,江南似乎进入了一个歌唱的时代。这个歌唱的时代,标志就是《采莲曲》。如果说,从前我们在《诗经》中没有听到江南的歌声,那是由于江南属于未化的荆蛮之地,那么这时候,六月江南采莲的日子里,不绝如缕的《采莲曲》,就足以与《诗经》媲美了。当然,对于江南那些热烈地在荷塘里歌唱的少女少妇们来说,她们不会有这种认识,也不必有这种认识。她们只是出于本能的情感和欲望而略带放肆地歌唱,无意之中却让她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艺术升华,并由此创造出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世俗之美。由于这种世俗之美中包含了江南女性充沛的生命气息,所以它格外动人,格外富于感染力和诱惑力。难怪那些在六月里伫立在江南荷塘边的人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荷塘,不仅仅因为这些采莲少女少妇们的美丽颜色,更因为女性生命激情的歌声,才会使他们沉溺如斯。
也许,江南的采莲到这里已经充分显示出了它全部优美的特点,因为它不只是写实,它更富于诗意的想象。它的优美因为想象的作用而被放大,以至占据了整个江南生活的审美中心。在江南诸多堪称经典性的审美事件中,还有比采莲更有突出醒目的吗?
然而不知从哪天开始,江南采莲这种世俗性的优美活动场面,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文人们的赏荷。这主要是文人们的心思发生了变化,他们似乎觉得采莲这样风雅的事情,应该归文人所有,他们自以为比乡村里的少女少妇们更有高尚的情趣,于是文人为了他们的风雅和高尚,离开那些自然散布于大泽深水之间的荷塘,跑到自家的小花园里挖了一块属于他们的荷塘。这样的荷塘大也不过一二亩,开放的荷花多也不过十数枝,文人就在这儿整天地顾盼流连了,他们喋喋不休吟诗作画,只不过为了说明他们自己怎样与荷花莲叶一样,心志清远,性格高洁。与江南民间那采莲的盛大热烈场面相比,文人的赏荷,显得多么寒酸,多么装腔作势,而他们孤芳自赏的心理,与江南少女少妇们的欢歌,又显得多么无聊,多么狭隘自私。
世风日变,如江河日下,由于文人们审美上的利己主义所产生不良影响,江南可采莲的优美日子,便一去不复回了。
【注】出自汉乐府民歌《江南》。出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出自南朝梁元帝《采莲赋》。出自唐朝皇甫松《采莲子》。出自唐朝李白《越女词》。唐朝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6.请在括号里为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6分)
妖童媛女(   )    棹歌(     )  素手纤纤(    )
悱怨(     )      媲美(     )  喋喋不休(    )
17.作者连续引用描写“江南采莲”的诗句并反复问“这是谁说的”,用意是什么?(6分)
18.作者为什么说“其实,采莲不过是江南民间俗事”?请依据内容简要概括。(6分)
19.从“江南采莲”到“文人赏荷”,作者如何评价这两种审美感受及审美效果?(7分)


16 媛yuàn;棹zhào;纤xin;悱fi;媲pì;喋dié。  
17.连续引用和反复强调江南采莲那令人心旌摇荡的优美特点;连续引用和反复强调人们对江南采莲的美的无能抗拒的沉溺之情;连续引用和反复增加了文采,让文章有了更多的书卷气和诗词内涵。  
18.因为采莲是江南民间为符合百姓的审美想象而创造出的一个活动;因为采莲是民间百姓抒情达意的假借方式,彰显百姓生活的风流和意韵;因为采莲是占据了整个江南生活的审美中心,是江南最经典、最具感染力和诱惑力的世俗审美。  
19.民间采莲是江南富有生命气息、具感染力和诱惑力、生命力、自然热烈的盛大民俗活动,作者对江南民间采莲充满欣赏、沉溺和赞美;对江南采莲世俗逐渐远去的遗憾和惋惜;文人赏荷寒酸局促、自我标榜、装腔作势、狭隘自私,作者对文人赏荷充满批评和贬斥;对文人赏荷这种利己主义审美盛行的遗憾与痛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