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美君的第一封信
龙应台
⑴很多年以来,当被问到“你的人生有没有一件后悔的事”,我多半自以为豪情万丈地 回说:“没有。决定就是承担,不言悔。”
⑵但是现在,如果你问我是否后悔过什么,有的,美君,其中一件后悔的事,和你有关。
⑶我真的可以看见好多个你。
⑷我看见一个扎着两条粗辫子的女孩,跟着大人到山上去收租,一路上蹦蹦跳跳,时不 时停下来采田边野花,又滔滔不绝地跟大人说话,清脆的童音和满山嘹亮的鸟鸣交错。我看 见一个穿阴丹士林旗袍的民国姑娘,在绸缎铺里手脚利落地剪布卖布,仪态大方地把客人送 走,然后叉腰跟几个蛮横耍赖的士兵当街大声理论,寸步不让。我看见一个神情焦虑的妇人手里紧紧抱着婴儿,在人潮汹涌的码头上盯着每一个下船的男人,寻找她失散的丈夫;天黑 时,她蹲在一条水沟边,拎起铁锤钉钉子,搭建一个为孩子遮雨的棚屋。我看见一个在寒冬 的清晨蹑手蹑脚进厨房做四盒热便当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姿态委屈、语调谦卑,为了孩子的 学费向邻居朋友开口借钱的女人。我看见一个赤脚坐在水泥地上编织渔网的女人,一个穿长 筒雨靴涉进溪水割草喂猪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对丈夫坚定宣布“我的女儿一样要上大学”的 女人。我看见一个身若飘絮、发如白芒的女人,在丈夫的告别式上不胜负荷地把头垂下……
⑸我清清楚楚看见现在的你。
⑹你坐在轮椅中,外籍看护正在一口一口喂你流质的食物。我坐在你面前,握着你满布 黑斑的瘦弱的手,我的体温一定透过这一握传进你的心里,但同时我知道你不认得我。
⑺我后悔,为什么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没有知觉到:我可以,我应该,把你 当一个女朋友看待?
⑻女朋友们彼此之间做些什么?
⑼我们常常约会——去看一场特别的电影,去听一次远方的乐团演奏,去欣赏一个难得 看到的展览,去吃饭,去散步,去喝咖啡,去医院看一个共同的老友。我曾经和两个同龄女友清晨五点摸黑到寒冷的擎天岗去看日出怎样点亮满山芒草。我曾经和几个年轻的女友在台 东海边看满天星斗到凌晨三点。我曾经和四个不同世代的女友在沙漠里看柠檬黄的月亮从天 边华丽升起。我曾经和一个长我二十岁的女友在德国莱茵河畔骑脚踏车,在纽约哈得孙河畔 看大河结冰。
⑽而你,美君,从来就不在我的“女朋友”名单里。
⑾你啊,只是我的母亲而已。一旦是母亲,你就被抛进“母亲”这个格子里,定格为我 人生的后盾。后盾在我的“后面”,是保护我安全、推动我往前的力量,但是因为我的眼睛 长在前面,就注定了永远看不到后面的你。
⑿我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陷阱——我是两个儿子的“后盾”;在他们蓄势待发的人生跑道 上,嵌在“母亲”那一格的我,也要被“看不见”了。所以,十五年前我就开启了一个传统——每一年,和他们一对一旅行一两次。十五年中一次一次的单独旅行,我亲密注视着他们 从少年蜕变为成人,他们亲密注视着我从中年踏进了初老。
⒀有一天走在维也纳街头,绿灯亮时,一抬头看见灯里的小绿人竟然是两个女人手牵手 走路,两人中间一颗心。停下脚步,人们不断地从我身边流过,我心里想的是你:当你还健 步如飞的时候,为什么我不曾动念带你跟我单独旅行?为什么我没有紧紧牵着你的手去看世 界,因而完全错过了亲密注视你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里路?
⒁为什么我把自己从“母亲”那个格子里解放了出来,却没有解放你?为什么我愿意给 我的女朋友们那么多真切的关心,和她们挥霍星月游荡的时间,却总是看不见我身后一直站 着一个女人,她的头发渐渐白,身体渐渐弱,脚步渐渐迟,一句抱怨也没有地看着我匆忙的 背影?为什么我就是没想到要把你这个女人看作一个也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 草、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
⒂我抽出一张湿纸巾,轻轻擦你的嘴角眼角。你忽然抬头看我——是看我吗?你的眼睛 里好深的虚无,像一间屋子,门半开,香烟缭绕,茶水犹温,但是人已杳然。我低头吻你的 额头,说:“你知道吗?我爱你……”
⒃那是多么迟到的、空洞的、无意义的誓言啊。
⒄所以我决定给你写信,把你当作一个长我二十六岁的女朋友——尽管收信人,未读, 不回。
(选自《天长地久》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先说“不言悔”,接着又说有后悔的事;“不言悔”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选择负 责任的态度使然,而后悔是因为作者对母亲的人生有更深的体认,对亲情有新的领悟。
B.文章结尾“我”决定给母亲美君写信,而美君“未读,不回”,这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作 者因“子欲养而亲不待”而产生的深沉的悔意与痛苦。
C.文章除了第⑷段,其他段落都用“你”来称呼母亲美君,第二人称不仅拉近了作者与 写作对象的距离,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抒情性。
D.从全文看,作者称母亲为“美君”,显得亲切之外,还有一个意义:两代之间除了一 定要有理解和承袭外,也要有相互的平等与尊重。
8.文章第⑷段所写的部分内容作者不可能亲眼看见,为什么还要反复说“我看见”?请简要 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 分)
9.文章第⑼、⑿两段都写了与美君无关的内容,这两段的作用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7. B(“作者因‘子欲养而亲不待’而产生的深沉的悔意与痛苦”有误。从全文看,美君不读也不回信并非逝世,而是因为患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我”后悔也并不是因为无法奉养母亲,而是未能与母亲建立平等而亲密的关系。)
8. ①以“我看见”将想象与回忆组合在一起,有利于较为清晰地表现美君的身份变化和人生经历,让读者感受其人生的曲折。(2分)②以“我看见”铺陈不同阶段的生活细节,有利于表现美君的性格,让读者真切感知其个性的丰富。(2分)③以“我看见”领起排比,增强文章感染力。(2分)
9. 相同:都是以作者与亲友的亲密关系来反衬自己与母亲之间存在的距离感,为下文写自己后悔的内心活动做铺垫。(2分)
不同:①第9段表现作者和女朋友交往与交流,与作者对母亲美君并没有真切地关心形成对比,由此更深刻地表达出自己对母亲关注和交流不够的悔意;(2分)②第12段写作者如何借助与儿子旅行来参与彼此的生命,建立深切的联系,与美君被自己忽视而不能从母亲的身份中解脱出来形成对比,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爱与悔。(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