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彧尝言于太祖曰:“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犹举民能善教训者,叔孙通习礼仪于戎旅之间,世祖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之事,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今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礼俱治,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仲尼述作之意;显制度于当时,扬名于后世,岂不盛哉!若须武事毕而后制作,以稽治化,于事未敏。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太祖嘉纳之。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锺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
《献帝春秋》曰: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①杀董承,帝方为报怨。完得书以示彧,彧恶之,久隐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为之备。彧后恐事觉,欲自发之,因求使至邺,劝太祖以女配帝。太祖曰:“今朝廷有伏后,吾女何得以配上,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彧曰:“伏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阳惊曰:“昔已尝为公言也。”太祖曰:“此岂小事而吾忘之!”彧又惊曰:“诚未语公邪!昔公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恐增内顾之念,故不言尔。”太祖曰:“官渡事后何以不言?”彧无对,谢阙而已。太祖以此恨彧,而外含容之,故世莫得知。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欲言之于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彧留请间。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于寿春。
①注:司空,此指曹操。
(《后汉书·荀彧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
B.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
C.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
D.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革:本指刀剑甲胄之类的军械和军装,可偏指武器,借指战争。文中指战争。
B.王道:是儒家所提倡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文中的用法与此不完全相同。
C.谢阙:谢,告辞。阙,旧时宫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或祠庙前两边的石牌坊。文中指荀彧辞别皇帝离开宫殿。
D.请间:指请求在空隙之时白事,且不欲对众人言之。此处的“间”和《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的“间”含义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彧担任过尚书令,经常以文书陈述奇策密谋,临死前将它们全部焚毁,以致后人不得而知。
B.锺繇对荀彧欣赏有加,认为他拥有贤人所具备的品格,不重复犯错误,认为自己远远不如他。
C.伏后之父伏完将曹操杀了董承一事告诉荀彧,荀彧隐而不言,后担心被发觉,便欲自我揭发。
D.太祖对荀彧表面宽恕,内里怨恨,知道荀彧想对董昭建立魏公一事有所建言,却没给他机会。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4分)
(2)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4分)
12.荀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表现在何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
8.A .句意:明君以臣子为老师,其次以他们为朋友。太祖这样聪明的人,每次遇到大事,都要先咨询荀君的意见,这是古时亦师亦 友的情义。 “夫明君师臣”中“师臣”作“明君”的谓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 “常先谘之荀君”是“先谘之于荀君”的省略形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9.C .“谢阙:谢,告辞。….文中指荀或辞别皇帝离开宫殿”说法错误,谢,道歉。文中指荀或承认自己的过失,请求原谅。 故选C。
10.A.“以致后人不得而知”说法错误,原文为“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是不能全部知道。 故选A。
11.⑴(荀彧)名声享誉天下(或:名声极大),没有人不把他当做榜样,天下的英才俊杰都尊崇他。(每句1分,句子通顺1分)
⑵我凭借微末的功劳被任用,位列宰相,难道还需要依仗女儿争宠吗?(每句1分,句子通顺1分)
12.①荀彧不居功自傲。(死前把向曹操建言奇策密谋的文书尽毁)②荀彧重视教化。(建议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渐敦教化,王道两济)③荀彧忠于汉室。(对于汉献帝要报怨曹操隐而不言)(每点1分)
参考译文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荀彧自担任尚书令以来,常常用书信陈述事情,他临死之前,将所有书信焚毁,所以他的奇策密谋我们已经无法完全知道。荀彧曾对曹操建言:“高祖初期,军队才刚刚建立完备,但仍然选拔民众中有才能的传播文化和礼制,孙叔通(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在行军打仗的间隙学习礼仪,世祖(指光武帝)也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指在军中仍不废学)的事迹,君子连吃一顿饭的空闲中也不会违背仁德之道。如今主公在外战功赫赫,在内复兴文化和教育,使战乱停息,王道得以传播实行,国难刚刚消弭,六礼得以恢复,这是周公旦得以迅速平定天下的方法。主公若能既立德立功,又同时立言(立德、立功、立言,即“三不朽”),完成孔子著述的本意,那么不仅在当下可以显扬新的制度,更会流芳百世,这难道不是美好的盛事吗!如果一定要等到战争结束,再制定规范、著述经典,拖延了治理和教化,这样就不算治国勤勉了。主公应当召集天下有才能的学者,考论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刊定人物传记,保存古今学术成果,删掉那些繁文缛节的部分,保留统一其中的精华和真理,使礼学一并兴盛,让社会上逐渐有敦厚守礼的风气,这样王业和大道终可以两全其美。”曹操赞赏并采纳。荀彧德行周全完备,名声享营天下(或:名声极大),没有人不把他当做榜样,天下的英才俊杰都尊崇他。钟繇认为颜子去世后,能具备九种美德,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只有荀彧做到这样了。有人问钟繇:“您甚是敬重荀君,将他比作颜子,自以为不如,能听听您为什么这么想吗?”钟繇说:“明君以臣子为老师,其次以他们为朋友。太祖这样聪明的人,每次遇到大事,都要先咨询荀君的意见,这是古时亦师亦友的情义。我们只是奉命而行,有时还不能把事完全做好,相差的难道不远吗?”
《献帝春秋》记载:董承被杀后,伏皇后给父亲伏完写信,说司空曹操杀董承,皇帝想为他报仇。伏完收到信后给荀彧看,荀彧虽然厌恶,但隐瞒了很久没有说出去。伏完又给妻弟樊普看,樊普密封了书信,呈献给曹操,曹操于是暗地里做好准备。荀彧后来怕事情被发觉,想自己揭发这件事,于是请求到邺城,劝曹操将女儿嫁给皇帝。曹操说:“现在朝廷里有伏皇后,我的女儿怎么配得上呢!我靠微薄的功劳被陛下接受,位至宰相,难道还要靠女儿得到恩宠吗!”荀彧说:“伏皇后没有孩子,性情又凶狠邪恶,以前经常给她父亲写信,信中言辞丑恶,可以借此废黜皇后。”曹操说:“你之前为什么不说呢?”荀彧装作吃惊道:“从前已经对主公说过了呀。”曹操说:“这难道是小事,我会忘记的吗!”荀彧又震惊道:“真的是没有和主公说过吧!之前主公在官渡和袁绍相持,我怕增加主公对后方的担忧,所以没有说。”曹操说:“那官渡之后为什么不说呢?”荀彧没有回答,只是承认自己的过失,请求原谅而已。曹操因此记恨荀彧,但对外又表现得很包容,所以世人都不知道。到了董昭建议曹操进封魏公时,荀彧意见不同,想和曹操谈论这件事。到了他奉诏劳军、饮宴礼毕之后,荀彧留下请曹操有空时一叙。曹操知道荀彧想说封魏公的事,于是拱手长揖,请他离开,所以荀彧没得到向曹操进言的机会。荀彧死在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