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战,大败,保栖于会稽山上,乃使大夫种求行成于吴。吴许之。越王去会稽,入官于吴。三年,吴王归之。大夫种始谋曰:“昔者吴夫差不顾义而愧吾王。种观夫吴甚富而财有余,其刑繁法逆,莫不知也。其大臣好相伤,莫能信也。其德衰而民好负善。且夫吴王又喜安佚而不听谏细诬而寡智信谗谀而远士数伤人而亟亡之少明而不信人希须臾之名而不顾后患君王盍少求卜焉?”越王曰:“善。卜之道何若?”大夫种对曰:“君王卑身重礼,以素忠为信,以请籴于吴,天若弃之,吴必许诺。”
于是乃卑身重礼,以素忠为信,以请于吴。将与,申胥进谏曰:“不可。夫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邦。输之粟与财,是养寇而贫邦家也。与之不为德,不若止。请籴也,将以此试我,安君王之志。我君王不知省也而救之,是越之福也。”吴王曰:“勾践既服为臣,诸侯莫不闻知。今以越之饥,而寡人与之,其德章而未靡,勾践其敢反我乎?”
太宰嚭曰:“臣闻春日将至,百草从时。君王动大事,群臣竭力以佐谋。”吴王乃听太宰嚭之言,果与粟。申胥叹曰:“于乎嗟!越人之入,我王亲为禽哉!”
吴王欲伐齐。召申胥,对曰:“胥闻越王勾践衣弊而不衣新,行庆赏,不刑戮,是人不死,必成其名。越在我,犹心腹有积聚,不发则无伤,动作者有死亡。欲释齐,以越为忧。”吴王不听,果兴师伐齐,大克。还,以申胥为不忠,赐剑杀申胥。
居三年,越兴师伐吴,至余杭山,禽夫差,杀太宰嚭。越王亲谓吴王曰:“昔者上苍以越赐吴,吴不受也。夫申胥无罪,杀之。进谗谀容身之徒,杀忠信之士。大过者三,以至灭亡,子知之乎?”吴王曰:“知之。”越王与之剑,使自图之。吴王乃旬日而自杀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夫吴王又喜安佚而不听/谏细诬而寡智信/谗谀而远士/数伤人而亟亡之少/明而不信人希须臾之名/而不顾后患/
B. 且夫吴王又喜安佚而不听谏/细诬而寡智/信谗谀而远士/数伤人而亟亡之/少明而不信人/希须臾之名而不顾后患/
C. 且夫吴王又喜安佚而不听谏/细诬而寡智信/谗谀而远士/数伤人而亟亡之少/明而不信人希须臾之名/而不顾后患/
D. 且夫吴王又喜安佚而不听/谏细诬而寡智/信谗谀而远士/数伤人而亟亡之/少明而不信人/希须臾之名而不顾后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王盍少求卜焉”与“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盍”字含义相同。
B. “输之粟与财”与“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输”字含义相同。
C. “越人之入,我王亲为禽哉”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不同。
D. “果兴师伐齐,大克”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开始,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交战,大败,于是派大夫文种去吴国求和。吴王答应了,于是勾践从会稽前往吴国称臣。三年后,勾践回国。
B. 文种认为,吴国虽然富有,然而在刑法、臣、民、君等方面都有不足,可以买进粮食来试探验证。若上天已抛弃吴国,吴国会答应请求的。
C. 申胥认为吴越是仇敌,给对方粮财就是养育贼寇而削弱自身,这是越国故意进行试探,可吴王听信了太宰嚭的话,最终答应了越国的请求。
D. 吴王想攻打齐国,而申胥觉得越国才是真正的祸患,攻齐定会失败,不如转而对付越国。吴王不听,攻齐胜利归来,认为申胥不忠而杀了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以越之饥,而寡人与之,其德章而未靡,勾践其敢反我乎?
②越在我,犹心腹有积聚,不发则无伤,动作者有死亡。
14. 越王勾践认为吴王有“大过者三”,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 B
11. C
12. D
13. ①如今在越国饥荒时,如果我帮助他们,那么这个恩德显著而且不会消失,勾践怎敢反叛我呢?
②越国对于我国来说,犹如腹内有积聚的隐患,不发作就没有伤害,一旦发作就会有死亡。
14. ①以前吴国曾有灭掉越国的机会却没有把握住。
②申胥无罪却被杀。
③重用谗毁阿谀之徒,杀害忠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并且吴王又喜好安乐舒适而不听劝谏。为人琐碎而不讲实话,又缺少智谋,听信谗谀之人而远离士子,屡次伤害他人而使他们多次逃走,少有明断而不相信他人,希图一时的名声而不顾后患。
B.“喜安佚而不听谏”中“谏”是“ 听”的宾语,不宜断开,故排除 AD;
“信谗谀而远士”中“信谗谀”“远士”是并列结构,中间不宜断开,故排除 AC;
“少明而不信人”中“少明”,缺少明智,中间不宜断开。
故选 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盍,副词,何不。句意:您何不稍微验证一下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B. 输,动词,输送。句意:输送给他粟米与钱财 /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
C.“含义不同”错误。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含义相同。 句意:越人入攻,我王肯定会被擒 /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D. 克,动词,攻克/副词,能够。句意:最终兴军攻齐,大胜 /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而申胥觉得……攻齐定会失败”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越在我,犹心腹有积聚,不发则无伤,动作者有死亡。欲释齐,以越为忧”,意思是越国对于吴国来说,犹如腹内有积聚的隐患,不发作就没有伤害,一旦发作就会有死亡,希望停止攻打齐国,把越国作为忧心之事。据此看出,申胥只是强调越王励精图治终成祸端,而并未预言攻打齐国胜败与否。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章”,显著;“靡”,消失;“其”,怎么。
②“在”,对于;“犹”,犹如,如同;“发”,发作。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越王勾践认为吴王有“大过者三”:
①“昔者上苍以越赐吴,吴不受也”,意思是以前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没有接受。据此分析出,以前吴国曾有灭掉越国的机会却没有把握住。
②“夫申胥无罪,杀之”,意思是伍子胥没有罪而吴王杀了他。据此分析出,申胥无罪却被杀。
③“进谗谀容身之徒,杀忠信之士”,意思是进用爱好谗毁、阿谀的人,而杀害忠诚信义之人。据此分析出,重用谗毁阿谀之徒,杀害忠良。
参考译文:
以前,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交战,大败,在会稽山上保身栖息,于是派遣大夫文种去吴国求和。吴王答应了他。越王离开会稽,去往吴国做官。三年后,吴王让越王回去。大夫文种开始谋划说:“以前吴王夫差不顾道义而羞辱我王。我看那吴国十分富有,钱财有余,他的刑罚繁杂而法令乖于常理,没有不知道的。他的大臣好互相争斗,没有人能信服对方。他的德行衰微而民众好背弃善道。并且吴王又喜好安乐舒适而不听劝谏。为人琐碎而不讲实话,又缺少智谋,听信谗谀之人而远离士子,屡次伤害他人而使他们多次逃走,少有明断而不相信他人,希图一时的名声而不顾后患。您何不稍微验证一下?” 越王说:“好。用什么来作验证?”大夫文种回答说:“您行为谦恭,带上厚重的礼物,以向来的忠诚作为凭借,来请求向吴国买进粮食,上天如果抛弃了吴国,吴国一定会答应的。”
于是勾践谦恭地带上重礼,以向来的忠诚作为凭借,来向吴国请求。吴国将要给他粮食,伍子胥进谏说:“不可以。吴与越,是仇敌作战的邦国。输送给他粟米与钱财,这是养育贼寇而让自己邦国贫困。给他不是恩德,不如停止。他请求买进粮食,将用这个来试探我们,使君王内心安定,君王您不知省悟反而去救援他,这就是越国的福祉了。”吴王说:“勾践已经臣服成为大臣,诸侯没有谁不听说知晓的。如今在越国饥荒时,如果我帮助他们,那么这个恩德显著而且不会消失,勾践怎敢反叛我呢?
太宰嚭说: “臣听说春天将至,百草遵从时节。君王谋动大事,群臣当竭力来辅佐谋划。”吴王于是听信太宰嚭的话,果然给予了粟米。伍子骨感叹说:“哎!越人入攻,我王肯定会被擒!”
吴王想攻打齐国。召来伍子骨,伍子胥回答说:“我听说越王勾践衣服破旧也不穿新衣,施行奖赏,不施刑杀戮,这人不死的话,必定会成就他的名声。越国对于我国来说,犹如腹内有积聚的隐患,不发作就没有伤害,一旦发作就会有死亡,希望停止攻打齐国,把越国作为忧心之事。” 吴王不听,最终兴军攻齐,大胜。回来后,认为伍子胥不忠诚可信,赐剑杀了他。
过了三年,越国出师伐吴,到余杭山,擒住夫差,杀了太宰嚭,越王亲自对吴王说:“以前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没有接受,伍子胥没有罪,你杀了他,进用爱好谗毁、阿谀的人,而杀害忠诚信义之人。大错的地方有这三处,以至于到了灭亡的地步,你知道吗?” 吴王说:“知道。”越王给他剑,让他自己想该怎么做,于是吴王十天后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