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救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许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来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曰:‘逋负①官物,悉令蠲免②。’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以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又,臣观隋末乱离,其欲争天下者不过十余人而已,其余皆保乡党、全妻子,以待有道而归之耳。乃知百姓好乱者亦鲜,但人主不能安之耳。”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注】①逋负:拖欠。②蠲免:免除。“蠲”读“juān”。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
B.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
C.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
D.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点兵,古代指集合起准备出征的士兵来,根据需要编制成花名册,一一进行点名。
B.中男,未成丁的男子。古代18至22岁的男子为中男,23岁以上的男子为“成丁”。
C.署敕,我国古代帝王发出诏书或命令,呈现在文本上,相关大臣在上面签署名字。
D.御史,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约自秦朝开始,该职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唐太宗对魏征非常信任,多次召令他进入内室,询问治国得失,每次询问,魏征都能开诚回复,所提建议都得到太宗的赞许与采纳。
B.魏征不同意太宗的征兵方案,多次不肯在诏书上签字。他认为,军兵的战斗力在于正义在手,而不在于人数众多,一时惹怒了太宗。
C.太宗曾经认为魏征比较固执,不通达政务,当听到魏征的议论件件都切中要害时,便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于是,改变了对魏征的看法。
D.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执政之道,张玄素借隋朝灭亡的原因回答太宗的问题,然后又向唐太宗提出了治国建议,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
②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答
(1)D
(2)A
(3)B
(4)①陛下从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库的财物,不是朝廷的财物是什么!
②至于征召兵丁,单单怀疑他们有诈,这难道是以诚信来统治天下吗!
【解答】
(1)“足以”为一个词,“足够用来”的意思,不可断开,排除A;“虚数”为“增”的宾语,其前不可断,排除C;第二处“天下”为“御”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故选:D。句子翻译为:皇上征召健康强壮的,以用兵之道驾驭他们,足够用来无敌于天下,何必征召许多瘦弱的来增添虚假的数目呢!况且您经常说:'我以诚信统治天下,要让臣民都没有欺骗和奸诈。
(2)A.“点兵”在古代指征召募集并检阅准备出征的士兵。
(3)B.“军兵的战斗力在于正义在手”概述不当。原文“夫兵在御之得其道”的意思是,军兵在于指挥的方法合乎用兵之道。
(4)①以:从;物:财物;非……何:不是……是什么。句子翻译为:陛下从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库的财物,不是朝廷的财物是什么!
②独:单单;治:统治;岂……乎:难道……吗。句子翻译为:至于征召兵丁,单单怀疑他们有诈,这难道是以诚信来统治天下吗!
参考译文:
唐太宗励精图治,多次召令魏征进入卧室,询问在治国大事上的成就与失误,魏征知道的都毫无保留地说出来,太宗总是高兴地赞许并采纳魏征的建议。太宗派遣使臣征召士兵,封德彝禀奏:“青年男丁即使不满十八岁,但其中身体强壮魁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同意封德彝的意见,敕书发出,魏征坚决认为这样做不行,不肯在敕书上签名,反复了多次都不肯署名。太宗十分生气,召见并责备他说:“未满十八岁的青年男子身强体大的,是奸民谎报年龄用来逃避兵役,征用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固执到这种程度!”魏征回答说:“军兵的要务在于指挥的方法得当,而不在于计较人数的众多。皇上征召健康强壮的,以用兵之道驾驭他们,足够用来无敌于天下,何必征召许多瘦弱的来增添虚假的数目呢!况且您经常说:'我以诚信统治天下,要让臣民都没有欺骗和奸诈。现在登上皇位没多久,就已经几次失去信义了!”皇上惊讶地问:“我做的哪些事失去信义了?”魏征回答:“陛下刚即位,下传诏书说:'百姓拖欠官府的财物,一律免除。'但有关部门的官吏以为拖欠秦王府库的,不是朝廷的钱物,照常督促征收。陛下从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库的财物,不是朝廷的财物是什么!您还说过:'关内免去两年的赋税,关外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书说:'已经服役和交纳赋税的,把第二年作为开始。'等到归还已纳税物后,又重新开始征调,这样百姓不能没有怪罪之意。现在是既已征收租调,又征召青年为兵,怎么能说从下一年开始呢?再加上,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员,日常事务,都委托他们办理;至于征召兵丁,单单怀疑他们有诈,这难道是以诚信来统治天下吗!”太宗高兴地说:“从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事,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信实,那么百姓不知如何遵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于是,不再征召青年男子,并赐给魏征一个金瓮。太宗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很有名声,召见他并向他询问执政之道,张玄素应对说:“隋朝君主喜欢独断国家的各种日常事务,不信任群臣;群臣担心害怕,只知道接受命令遵照执行而已,没有人敢违背他的命令。凭借一个人的智慧来决定天下的事务,假使得失参半,荒谬背理的已经很多,下臣谄媚奉承,皇上遭受蒙蔽,不灭亡还等何时!陛下确实能够谨慎选择群臣并根据事务分别委任他们,高拱双手安坐天下而考查他们的成败并施以奖赏惩罚,还担忧什么天下不太平呢!再有,我观察隋末政治混乱、民众忧患时,试图争夺天下的只不过十几个人而已,其他的人都是为了保护乡里、顾全妻子儿女,等待政治清明的君主而归附他罢了。由此得知百姓中喜欢犯上作乱的人也很少,只是君主不能使他们安定罢了。”太宗认为他讲得好,提升他为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