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阅读答案与翻译-《孟子·公孙丑上》

2022-12-23 15:02超越网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公孙丑)“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孟子)“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B.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C.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与虚词的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行有不慊(通“惬”,愉快)于心,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那么,就)馁矣。
B.宋人有闵(通“悯”,忧虑)其苗之(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长而揠之者。
C.今日病(担心,忧虑)矣!予助苗长矣(用在句末,跟“了”相同)!
D.诐(通“颇”,偏颇,不正)辞知其(代词,它)所蔽,淫辞知其所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本章所谈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生物之气,“气”这个客观存在物经由孟子的阐述,具有了伦理学意义。“浩然之气”的论点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
B.孟子认为,“气”必须接受“心”的统摄,所谓功夫修养,即受德性、理性——“心”自主自律的过程。孟子通过“气心之辨”,发现了“我”(人)。
C.“知言”的“言”,并非一般的言论,而是反映人生态度的道德语言。“知言”就是以心为权衡,来判定各种主张、言论之是非正误,防止政治上的危害。
D.公孙丑请教孟子“请问先生擅长什么?”孟子很自信,认为自己能辨识各种言辞和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但他又不以“圣人”自居。
请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②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14.孟子引用“拔苗助长”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10~14.【答案】A、C、A、
13.①认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是拔苗助长的人。
②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成为圣人了。”
14、孟子引用“拔苗助长”的故事,形象地说明违反培养浩然之气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于扩充助长浩然之气,就会像拔苗助长一样把事情弄糟。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解答】
“至大至刚”作“其为气也”的谓语,“也”在句中表停顿,应在“至大至刚”后面断开,排除CD;“塞于天地之间”状语后置句,“于天地之间”为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句意: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损害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融合在一起;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萎靡而无力。
故选A。
2.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解答】
C.句意: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病:疲惫,疲累,倦困,劳累。矣:语气词,表示感叹。故选C。
3.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解答】
A.“'浩然之气’是一种生物之气”错误。孟子本章所谈的“浩然之气”是精神心志之气,而非生物之气。“浩然之气”具有道德属性,是发自心、志的德气,是道德情感、理智活动的基础和动力。故选A。
4.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字词:①以为:认为。无益:无用。耘苗:除草。……者……也:判断句。②厌:满足。且:表并列,并且,又。既:已经。圣:成为圣人。
5. 文中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意思是,它是通过义的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不是一次偶然的义的举动就能获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会萎靡无力了。因此,我认为告子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帮助苗生,禾苗却枯死了。妄自人为地培养浩然之气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据此可知,孟子引用“拔苗助长”的故事,形象地说明违反培养浩然之气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于扩充助长浩然之气,就会像拔苗助长一样把事情弄糟。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请问先生擅长什么?”(孟子)说:“我能辨识别人的言辞,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是浩然之
(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损害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融合在一起;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萎靡而无力。它是通过义的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不是一次偶然的义的举动就能获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会萎靡无力了。因此,我认为告子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禾苗长不高就去拔高它,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培养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人为地培养浩然之气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损害了它。”
(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辨识各种言辞?”
(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从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各种事业。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先生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
孟子说:“唉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道:‘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学习不知满足,教人不知疲倦。’子贡说:‘学习不知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人了)这是什么话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