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俨等疏
(晋)陶渊明
①告俨、俟、份、佚、佟:
②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发斯言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③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已,必贻俗患。黾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④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欣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⑤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②,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注]①俨、俟、份、、佟:陶渊明的五个儿子。②归生、伍举:战国时楚国人,二人为好友。伍举因罪逃往郑国,再奔晋国;在去晋国的路上与出使晋国的归生相遇。两人便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叙说昔日的情谊。
19.陶渊明,名潜,是 诗派的创始人。
20.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
A.一个人的穷达与否、寿命长短与否往往都是由自己决定的。
B.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
C.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追求显达,期望长寿往往不可得。
D.人在穷困之时常常过分地追求显达,期望长寿,这是不可得的。
21.第⑤段多用典故,任选一个赏析其表达效果。
22.概述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答
19.田园
20.B
21.用管仲、鲍叔牙,以及伍举、归生的故事,展现朋友故旧之间如何友爱互助的过程,告诫儿子们要友好,在建功立业上互相帮助,有所成就。用韩元长、汜稚春两个典故,期望儿子们能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引用《诗》中名言,告诫儿子要一定要敬仰古人的崇高道德,遵行他们的高尚行为。
22.文章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作者面对死亡的坦然达观;因自己辞官归田以致累及儿子“幼而饥寒”,从小难免“柴水之劳的愧疚不安;对自己人生志趣的表白,以及对自己选择的不确定感和疑惑;对儿子们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殷殷期望。
【分析】
19.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考生对于陶渊明应当不陌生,初中学过他的《桃花源记》,高中阶段又学过《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由此可知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20.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大意,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画线句是“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其中“穷达”是“穷困和显达”,并列关系;“妄”是“非分、过分”;“寿夭”是“长寿与短命”,并列关系;“外”是“命定之外”;“请”是“求得”。因此句子的意思是“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
故选B。
21.
本题考查鉴赏手法、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五段运用的典故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鲍叔、管仲共同做买卖,分钱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占一点,但是鲍叔不觉得他贪财,因为鲍叔知道他家里穷。归生、伍举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二人交情很好,后来伍举因罪逃到了晋国做官。归生与他相遇,二人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因为在鲍叔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帮助下,伍举在因罪出逃后回国立了功。这是利用管仲、鲍叔牙,以及伍举、归生的故事,展现朋友故旧之间如何友爱互助的过程,“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 告诫儿子们要友好,在建功立业上互相帮助,有所成就。
“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朝末年的名士,身份是卿佐,八十岁死了。兄弟一起居住,直到终生。济北的氾稚春,是西晋时有操行的人,七世用共同的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这里利用韩元长、汜稚春两个典故,期望儿子们能团结友爱,和睦共处。
最后用《诗经》的名言,“《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告诫儿子要一定要敬仰古人的崇高道德,遵行他们的高尚行为。
22.
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篇文章是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所作的一封家信。诗人在信中用平易浅显的语言扼要地回顾了他五十余年的生活,述说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态度,还告诫儿子们要互相友爱,期望儿子们也能按照他的理想和做人的准则生活下去。全信款款而谈,语重心长,尤能体现诗人的一生志趣及满腔深厚的舔犊之情。
信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提出生必有死,接着从孔子弟子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名言中,引出“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的道理,表达了面对死亡的坦然达观。
接着回顾自己的人生选择。首先用年过知天命的岁数来回首已往,“黾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其中有因自己辞官归田以致累及儿子“幼而饥寒”,从小难免“柴水之劳的愧疚不安;但虽有自责,却也有清除非己的无奈和闲居躬耕的欢然自喜,孺仲妻的话使他深信对生活方式作出的选择,而不受拘束的生活也使他充分感受到羲皇上人般的闲适。这种对平生志趣的追述,实际上充满了“穷达不可妄求”的生活哲理,以及对自己选择的不确定感和疑惑。
其次是以病重难久的心情来交代后事,尽管没有足够的财产留给后代,诗人还是真诚的希望他们能像鲍叔、管仲那样对待家产,像归生、伍举那样念及情谊,像韩元长那样兄弟同居,像汜稚春那样七世同财,这又是在“寿夭永无外请”思想支配下的殷殷嘱托。
全信款款而谈,语重心长,尤能提现诗人的一生志趣及满腔深厚的舔犊之情。
参考译文:
告诫俨、俟、份、佚、佟:
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自古以来,即使是圣贤的人,谁又能够独自逃脱死亡呢?子夏曾有过“死生有天命,富贵天注定”的议论。像颜回、子贡、子张、子路这样亲自接受孔夫子教诲的人也都发出这种议论,难道不是因为命运的好坏不可妄求,寿命的长短永远无法在分外求到的缘故吗?
我年龄已过五十,年少时穷苦,每次因为家里困乏,四处奔走。本性刚直,才学拙劣,同当时社会的风气常常发生矛盾。自己为自己考虑,终不免招致世俗的祸患,勉力弃官隐居,使你们年幼就受饥寒。我曾经感叹东汉王霸的贤妻的话:既然立志隐居躬耕,为何要为儿子蓬发疏齿感到惭愧呢?这是一样的事情。虽然遗憾没有像汉朝时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家里没有像老莱子那样的妻子,拥有这样苦闷的内心,自己心里很惭愧。
年少时学习弹琴读书,我喜欢悠闲清净,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看见树木交错,郁郁葱葱,听到不同季节不同的鸟鸣声,就十分高兴,经常说:旧历五六月时,在北窗下睡着,遇到凉风刚吹来,自己认为是上古时代的人。然而年轻时意念浅薄,以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随着时间的迁移,机缘巧遇也很容易地就过去了。而今再远远地回顾以往,一切是多么渺茫啊!
自从患病以来,我逐渐趋向衰弱,尽管亲人故交不抛弃我,每次用药物救我,自己也担心寿命有限了。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每次被迫从事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呢?挂念在心里,我的愧疚不安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管仲共同做买卖,分钱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占一点,但是鲍叔不觉得他贪财,因为鲍叔知道他家里穷。归生、伍举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二人交情很好,后来伍举因罪逃到了晋国做官。归生与他相遇,二人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因为在鲍叔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帮助下,伍举在因罪出逃后回国立了功。其他人尚且如此,何况你们这些同一个父亲的人呢!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朝末年的名士,身份是卿佐,八十岁死了。兄弟一起居住,直到终生。济北的氾稚春,是西晋时有操行的人,七世用共同的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诗经》说:“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则敬仰,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则遵行、学习。”即使不能做到前人那样,也要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