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元帝读书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①,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搌,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②、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③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战?拼其大义,以立修已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节选自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影述:这里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②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③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轮扁论读书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①则甘而不固②,疾则苦而不入③,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节选自《庄子·天道》)
(注)①徐:宽松。②甘而不固:滑动而不牢固,指轮孔太大车辐条松动。甘,滑。③苦而不入:滞涩而难进入。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晨览夕披披:翔阅B.耽酒渔色也耽;错过
C.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恶:怎么D.轮扁斫轮于堂下斫:砍削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释椎凿而上余扃牖而居B.帝之自取灭亡及其所之既倦
C.志定而学乃益见犯乃死D.于其时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B.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C.夫先圣先傜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赵而斥之也/
D.夫先圣先偶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王夫之反对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②得于心而正之以书
③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④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
⑤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⑥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
A.②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⑥D.①③④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前者是史论,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思想性强;后者是寓言故事,看似平常,实则有趣味,有深意,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B.王夫之针对梁元帝一生沉迷书籍,危亡时尽行焚书,身死国灭却不知醒悟之事,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自己在读书方面的见解。
C.作者认为梁元帝不知道读书的目的,舍本逐末,片面追求形式,沉溺于书籍而置家事、国事于不顾,导致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
D.梁元帝把江陵的沦陷归咎于自己读书多的缘故,因此他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焚烧,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
(2)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7.以上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的方法,分别持什么样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
1、B.“耽;错过”错误,应该是“沉迷、沉溺”。
2、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承接关系;连词,修饰关系。
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往。
C.副词,才。
D.代词,那;语气助词,表期望,译为“一定、千万”。
故选C。
3、B句子大意是:先圣先儒的书籍,难道是像佛教的言论,只要每天书写诵读就会有功德的吗?读书观察分析字句,就自命为君子,无怪从事“致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
“岂……乎”是反问句,之间可以不停断,停顿的话就在主语后面,“佛徒之言”是偏正短语作主语,“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是条件关系的复句,之间可以不停断,排除AC;
“遂自命为君子”是独立的分句,“君子”为宾语,“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是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无怪乎也”,排除B。
故选B。
4、D②结合原句“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可知“得于心而正之以书”是作者认可的做法;⑥结合原句“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可知“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是作者认可的做法。
结合“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可知“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是作者否定的做法。③“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中“忘”和“失”字显而易见是作者批评的观点。④“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中“效其卑陋”表明这是王夫之反对的做法。结合“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可知⑤“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是作者否定的做法,体现于“自命”。
故选D。
5、D.“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错。结合原文“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可见元帝并没有醒悟,更谈不上“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
6、(1)有厌恶元帝不悔恨自己治国不仁,而归罪于读书的人说:“书哪里对不起元帝呢?”
(2)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
7、《论梁元帝读书》认为读书应当精通事理,并付诸实用;《轮扁论读书》认为读书贵在自己在实践中领悟。
参考译文:
论梁元帝读书
(梁武帝承运三年)江陵沦陷,元帝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焚书)他回答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的下场,所以把书烧了。”有厌恶元帝不悔恨自己治国不仁,而归罪于读书的人说:“书哪里对不起元帝呢?”这不是懂得读书的人所说的言论。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因为读书的缘故,而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收集华丽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成就。而当时,元帝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人心一有沉迷依赖,则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只有咬文嚼字专在文字上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识而忘了大道理,被文章典故迷惑而遗漏了隐微却又寓含精义的言论,这就是“大惑不解”者的借口,况且百家小道,就像青色白色相配的绘画小技巧,小小的文字技巧,对国家人民毫无帮助。
有人说:“读先圣先儒的书,不是雕虫小技,实在不失为君子。”先圣先儒的书籍,岂是像佛教的言论,只要每天书写诵读就会有功德的吗?读书观察分析字句,就自命为君子,无怪从事“致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
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明白人生的大道理,以确立修己治人的本体,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以之达到善于精通事理,心领神会的地步,而将之付诸实用。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很少,如太子李弘读春秋左传上记载臣弑君而不忍心读下去的很少,如穆姜命卜史占卦,能自我反省而知道惭愧的人也很少了。
所以孔子曰:“我十五岁立志向学。”心志坚定学问才能精进,没听过胸无大志而以学为志的。以求学游移心志,异常邪恶的学说,粗俗的传说,放荡散漫的小聪明,严重的会腐蚀人心,小则浪费时间,元帝的所作所为至死都不觉悟啊!哪里能不归罪涉猎了万卷的书籍呢?一般的学者,却效法其卑陋,怎么可以不加以警惕呢?
轮扁论读书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