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功曹。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举秀才,除郎中。久之,拜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后钟会作乱于蜀,而文帝将西征。时魏氏诸王公并在邺,帝谓涛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给亲兵五百人,镇邺。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冀州俗薄,无相推毂。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入为侍中,迁尚书。
涛以母老辞职,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后除太常卿,以疾不就。会遭母丧,归乡里。涛年逾耳顺,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
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涛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帝称之曰:“天下名言也。”而不启用。及永宁之后,屡有变难,寇贼猋起,郡国皆以无备不能制,天下遂以大乱,如涛言焉。
初,涛布衣家贫,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得不坐。
太康四年薨,时年七十九。诏赐衣服钱器等,以供丧事,策赠司徒,祭以太牢。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山涛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B.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C.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D.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2.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竹林之交,指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游集于竹林之中,后用来比喻高洁的友谊。
B.推毂,推车前进,是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此处指互相推诿。
C.耳顺,对六十岁的代称,同时六十岁还可以称为“花甲”“杖乡”“耆”等。
D.千乘,四马一车为一乘,战国时仅天子持万乘之兵,诸侯都只持千乘之兵。
3.下列关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涛管理冀州,举贤任能。山涛担任冀州刺史,当地风俗鄙薄,山涛通过任用贤才,使得当地风俗得以改变,百姓们也因此仰慕推崇山涛。
B.山涛为人公正,不偏不倚。钟会作乱时,山涛受文帝之托,带领五百亲兵镇守邺城;裴秀被人陷害,山涛正色维护裴秀,却因此被贬出京城。
C.山涛明晓兵法,观点精湛。武帝下诏罢除兵役、废除州郡武备,山涛认为此举不可,他的论点十分精湛,但武帝虽然欣赏其言论却没有采用。
D.山涛孝顺母亲,亲力亲为。最初以母亲年老为由辞职,上疏几十次才如愿;后因为母亲生病拒绝担任太常卿;母亲去世后回乡亲自办理丧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
(2)寇贼猋起,郡国皆以无备不能制,天下遂以大乱,如涛言焉。
5.山涛接受了袁毅贿赂的丝布,事发后却没有被治罪,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
1、C句子的翻译是:山涛再次任职十余年,每次遇到官位有缺,总是先草拟几人,(看到)皇帝诏旨有倾向的人,然后明言上奏,一切都以皇帝的意愿为先。众人不了解详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意愿用人。
“数人”是“启拟”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显”是“奏”的状语,修饰“奏”,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2、C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比喻高洁的友谊”错,“竹林之交”比喻亲密的友谊。
B.“此处指互相推诿”错,在文中指荐举、援引。
D.“战国时仅天子可持万乘之兵,诸侯都只能持千乘”错。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此用“万乘”指天子、帝王。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战国时期共有七个万乘之国,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故选C。
3、D.“因为母亲生病拒绝担任太常卿”错。原文为“后除太常卿,以疾不就”,山涛是以自己生病为由拒绝担任太常卿,而不是母亲生病。
4、(1)山涛鉴别选拔隐逸之士,搜索查访有贤才之人,表彰任命三十多人,都在当时名声显扬。
(2)盗贼迅速兴起,各郡国都因为没有军备而不能制止,天下于是因此大乱,如同山涛所言。
5、①山涛并非真心接受贿赂,只是不想表现得和当时其余人不同。②山涛接受丝布后藏在阁楼上,事发后交予官吏,并没有拆封受用。
参考译文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陕西)人。山涛很小就失去父亲,家贫,却有器量,卓然不群。他和嵇康、吕安等人很要好,后来又遇到阮籍,就结交成竹林贤士,情投意合。
山涛年四十,才做了郡主薄、功曹。被荐举为孝廉,州里提拔他为河南从事。后来被推举为秀才,任郎中。很久后,官拜赵国相,升任尚书吏部郎。又和钟会、裴秀诚恳亲密相待。由于他俩居高官争权力,山涛心平气和处不偏不倚地处在他们当中,让二人各自的到自己想要,都没有什么怨恨。再后来钟会在蜀作乱,而文帝将西征。当时魏氏诸位王公都在邺城,文帝对山涛说:“西边的事我自行解决,后方的事就全委托你了。”给亲兵五百人,镇守邺城。等到羊祜执政时,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因此,不合朝廷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冀州风俗鄙薄,无推贤荐才之风。山涛鉴别选拔隐逸之士,查访贤人,表彰或任命三十多人,都显名于当世。山涛受到百姓士人的仰慕推崇,当地风俗也为之改变。入朝任侍中,改任尚书。
因母亲年老辞职,数十次上表,很长时间才被接受。后来任太常卿,因为有病不赴任。正好母亲去世,回归乡里守丧。山涛年过六十,服丧超过礼制,背土成坟,亲手种下松柏。
山涛两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十余年中,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就先拟好几个人,看皇帝意中倾向谁,他再公开启奏,任凭皇帝挑选。所以有时皇帝所用的人,并不是最佳推荐者,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还以为山涛凭自己好恶任意选人。有人把这事在皇帝面前作为攻击山涛的借口,所以皇帝亲手给山涛写信告诫他,山涛仍旧我行我素,一年之后,人们的闲话才平息下去。吴地平定后,皇帝诏令天下停止服兵役,来显示国家安定太平的大局,州郡全都撤掉军队,大的郡县只设置一百人的武官,小郡五十人。山涛与卢钦讨论用兵之法,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武备,他的论点很精湛。当时人们都以为山涛虽不学孙、吴兵法,而其兵论暗与兵法相合。武帝称赞他说:“真是天下之名言啊!“然而却不启用他的观点。等到惠帝永宁之后,多次发生事变,盗贼迅速兴起,各郡国都因为没有车备而不能制止,天下于是因此大乱,如同山涛所言。
当初,山涛是平民百姓,家境困,等到做高官之后,仍正派节俭,虽爵位和千乘之君相同,也没有婢妾。陈郡袁毅担任鬲令,贪污枉法并且贿赂公卿,来祈求虚假的名声,也送给山涛百斤丝布,山涛不愿异于当时之人,便收下藏在阁楼上。后来袁毅的事被揭发,凡是受贿的人,都被检举追究。山涛就取出丝布交给办案的官吏,经过多年积满尘土,封条印章和当初一样,得以不被治罪。
太康四年去世,终年七十九岁。皇帝下诏赐棺木朝服布匹等,以供丧事之用,策命追赠司徒,用太牢的礼制祭祀。谥号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