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及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及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
B.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及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
C.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及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
D.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及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籍”意思是地图和户籍,“籍”与司马迁《鸿门宴》“籍吏民”中的“籍”含义不同。
B.“不听”意思是不听从、不服从,“听”与《苏武传》“今不听吾计”中的“听”含义相同。
C.“市朝”意思是市场和朝廷,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中的含义相同。
D.“从事”意思是行事、处理事务,与后来用作参与某项工作或职业的“从事”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认为,应趁魏、楚出兵三川之际诛杀有罪的周天子,得到象征王权的九鼎,从而令天下百姓服从,若只顾着和偏远的蜀地相争则会事与愿违。
B.司马错提出,君主想要富国强兵成就王业,就一定要扩充自己的领土、富裕百姓,并且还要在天下广施恩德,而当前秦国正有地小民贫的忧患。
C.司马错提出,攻取蜀国容易且有利,以平乱为由在舆论上站得住脚,而伐韩则存在引发诸侯联合抗秦的危险,最终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
D.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在论证各自的主张时,都紧紧扣住“利弊”二字,充分地阐明了观点、表达主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2)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答
10.C
11.C【解析】“能谤讥于市朝”中的“市朝”是偏义复词,指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12.A【解析】“诛杀有罪的周天子”曲解原文。
13.(1)(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足够用来树立名声,(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不能够用来谋得利益。(“弊”“劳”“成名”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蜀国归附以后,秦国更加强盛富足、实力雄厚,轻视其他诸侯国。(“属”“益”“轻”各1分,句子大意 2分)
【参考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争论,司马错想要攻打蜀国,张仪说:“比不上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的看法。”(张仪)回答说:“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韩国的)三川地区,堵塞住轘辕山、缑氏山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来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自身已经不能被拯救,一定会交出象征王权的九鼎这样的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九鼎:象征九州的传国之宝。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掌握了地图和户籍,(就可以)假借周天子的名义来号令诸侯,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命令的,这才是霸王之业。如今的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足够用来树立名声,(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不能够用来谋得利益。我听说:“争名的人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人要在集市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只去争夺戎狄所在的落后地区,这就距离帝王之业很远了。”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要想使国家富庶,务必扩张领土;想使兵力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广施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有像桀、纣一样的内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好像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攻取它的土地就足够用来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资源就足够用来使我们的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自动归服了。所以(即使)秦国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会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西方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样一来我们用兵一次但是能名利双收,而且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去攻打韩国、胁迫天子,胁迫周天子,是会招致坏名声的,而且不一定能得到什么好处,而又落得一个不义的坏名声。攻打天下人都不赞同攻打的国家,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由。周王室,是天下共尊的王室;齐国,是韩国、周国的同盟国。(如果)周天子知道自己要失去九鼎,韩王知道自己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齐心合力,来通过齐、赵两国,让楚、魏两国解除与他们的敌对关系。(周天子)会把九鼎送给楚国,(韩王)会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没有办法禁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比不上攻打蜀国可保万全。”秦惠王说:“好!我听取你的意见。”(秦国)最终出兵攻打蜀国,用了十个月占领了蜀地,然后控制了蜀国的局势。把蜀国君主的名号改称为侯,并且派遣陈庄去做蜀的相国。蜀国归附以后,秦国更加强盛富足、实力雄厚,轻视其他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