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礼记·大学之道》《大学·第七章》《大学·第九章》节选阅读答案与翻译

2023-02-17 20:53超越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之道》)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②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第七章》)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③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第九章》)
[注]①谦: 通“慊”,满足。②厌然:掩盖、躲闪的样子。③偾:败,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B.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C.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D.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宋元以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考钦定书。
B.“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等的“小学”相对,讲大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C.“赤子”指初生的婴儿,用来形容人心地善良、纯洁,现多用来指报国之心。在选文中的“如保赤子”意思是“保护平民百姓如母亲养护婴儿一样”。
D.“孝弟”即“孝悌”,“孝”指孝敬父母,“弟”指尊重兄长,儒家认为它是为仁之根本,孔子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主张将个人之孝推广开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中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表明儒家把“修身”作为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
B.《大学之道》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修身养性。
C.《大学·第七章》中强调“诚其意”,朱熹认为诚意是“自修之门进德之基”,“意”是心里最初发出的念头,道德修养的第一个念头必须真实,否则一伪百伪,因此君子“必慎其独”。
D.《大学·第九章》强调“齐家”,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一个家族统治千百万个家族。国君的家族十分庞大,家族内部常有纷争甚至导致衰败,所以,管理好家庭和整个家族是个大问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②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4.请结合语段三内容,分析文中所言“故治国在齐家”的原因。


【答案】
10.C
11.D
12.B
13.①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②财富能润饰房屋,道德却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而身体自然安适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14.①儒家讲求推己及人的恕道;②君子将对内的“孝、悌、慈”推广为在外表现的仁爱;③国君将一人一家的仁爱做法推广至爱民,国家就会治理好。所以说,治国在齐家。


【解析】
10.“小人” 为主语,“闲居”为状语,“不善”意为不好的事情,作“为”的宾语,所以“小人闲居”和“为不善”之间不可断开;“厌然” 意为“掩盖、掩藏的样子”,是小人见到君子时的状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是小人见到君子时的动作,所以“厌然”与“掩其不善”之间要断开。
故答案为:C。
11.D项, “孔子还说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理解错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孟子的话而不是孔子的话。
故答案为:D。
12.B项,“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修身养性”理解错误。前四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专注修身养性,后四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侧重外显行为。
故答案为:B。
13.①第一个“名”名词作动词,彰显 “明德" ,美好的品德,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止于至善”。
② “润”润饰,“胖” 安适舒泰, “诚” 使动用法,使……真诚
故答案为: ①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②财富能润饰房屋,道德却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而身体自然安适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14.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此题也涉及到《论语十二章》中的内容: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章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涉及到了推己及人的“恕道”。 综合可知: 首先,儒家讲求“推己及人”的恕道。 其次,君子将对内的“孝、悌、慈”推广为在外表现的仁爱。 最后,国君将一人一家的仁爱做法推广至爱民,国家就会治理好。 所以说,治国在齐家。
故答案为: ①儒家讲求推己及人的恕道;②君子将对内的“孝、悌、慈”推广为在外表现的仁爱;③国君将一人一家的仁爱做法推广至爱民,国家就会治理好。所以说,治国在齐家。


【参考译文】
(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二)
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色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的真实,这样才能使自己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戒慎。小人在平时为非作歹,做尽坏事,及至见到君子便遮遮掩掩,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自己的心肺肝脏的样子,掩盖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总要表现到外面的。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戒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点着你,这是多么可怕啊!”财富能润饰房屋,道德却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而身体自然安适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三)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是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教好而能管教好别人,这是没有的事。所以,有修养的人不出家门就能完成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孝顺父母,可以用于侍奉君主;恭敬兄长,可以用于侍奉尊长;慈爱子女,可以用于对待民众。《康诰》 说:“爱人民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有这种仁爱的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谁先学会了养护孩子再去嫁人的啊!国君一家仁爱,一国人受到感化,也会兴起仁爱;国君一家礼让,一国人也会受到感化,一起礼让;国君一人贪婪暴戾,一国人就会受到影响,纷纷作乱。其关联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作: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安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率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学仁爱;桀、纣用暴政统率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学凶暴。国君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依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如果自己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晓喻他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未曾有过的。所以说,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