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1. 蜉蝣:一种昆虫,后喻指微小的生命。
【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12. 夺服: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例】逾年,诏使者赐牛酒,夺服,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后汉书·桓焉传》)
13. 监国: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例】夏四月戊申,皇太子监国。(《明史·本纪第七·成祖三》)
14. 徵:
【zhǐ】 用来表示音调高低,古代五音之一。五音:宫、商、角、徵、羽。
【zhēng】 “征”的繁体字,释义为召集、收取等。
【例1】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例2】以岁时征野之贡赋。(《周礼·地官·闾师》)
15. 应天:应天府,又称京师、南京,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应天府作为陪都。
16. 歃(shà)血为盟: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
【例】景春单骑入其营,偕汝才及其党白贵、黑云祥歃血盟。(《明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忠义四》)
17. 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例】大统十年,(李基)释褐员外散骑常侍。(《周书·李基传》)
18. 故老:元老、旧臣;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前朝遗老。
【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李密《陈情表》)
19. 夺俸:是指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
【例】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爌力救,乃夺俸一年。(《明史·黄尊素传》)
20. 刁斗:汉晋时期的一种军旅炊器,又名“金柝”“焦斗”。白天用作炊具,夜间用来警戒报时。
【例1】不击刁斗以自卫。(《史记·李将军列传》)
【例2】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
【例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1. 进秩:进升官职;增加俸禄。
【例】政和六年,盐课通及四千万緡,官吏皆进秩。(《宋史·食货志下四》)
22. 长揖:旧时拱手高举继而落下的一种敬礼。
23. 太常:官名,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
24. 举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为“孝廉”
【例】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桓灵时童谣》)
25. 宗社:宗庙和社稷,泛指国家。
【例】朕不食言,誓之宗社。(《南史·虞寄传》)
26. 建康: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三百多年为京辇神皋所在,是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27. 三军:春秋时,大国的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后泛指军队。
【例】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28. 起居注:
⑴ 皇帝的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
⑵ 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
29*. 服除:守丧期满。
【例】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明史·徐阶传》)
30. 盐策: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
【例】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明史·徐光启传》)
31. 下车:官吏到任。
【例】衡下车,治威严。(《后汉书·张衡传》)
32. 作色:脸上现出怒色。
33. 伏惟: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例】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
【例】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34. 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清·林嗣环《口技》)
35. 冠:贵族戴的帽子。男子20岁举行冠礼,戴冠要束发,因而古人又用“结发”“束发”表示20岁。“弱冠”指20多岁。古代贵族才能乘车戴冠,“冠盖”为贵族、官吏的代称。
【例】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冕:天子、诸侯祭祀时戴冕,是一种尊贵的礼冠。后有成语“冠冕堂皇”。南北朝后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liú),“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称。
【例】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36.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例】神宗皇帝御经筵,时方讲《周官》。
37. 转运使:官职。唐代始设。初称水陆发运使,后设诸道转运使,分掌水陆转运和全国谷物财货转输、出纳。宋初改设专职都转运使和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财赋,后又兼理边防、治安、钱粮、巡察等,成为居府州之上的行政官职。元、明、清设都转盐运使,专管盐务。
【例】太平兴国四年,转运使和岘荐其能,充度支巡官。(《宋史·索湘传》)
38. 祭酒:汉魏以后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清末始废。
【例】累迁祭酒。(《明史·李廷机传》)
39. 宗人府: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其称始于明代,负责长官称宗人令,由皇室的尊亲担任。
40. 投壶:古代宴会时的一种娱乐活动,宾主依次把筹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负,负者须饮酒(壶:古代的一种容器)。
41. 中兴:指由衰微而复兴,多指国家。
【例】光武中兴。
42. 登科:唐制,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方称登科。后代凡应试得中统称“登科”。
【例】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苏辙《伯父墓表》)
43. 斛(hú):①量器名,方形,口小,底大。②容量单位。南宋之前十斗为一斛,后来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44. 粜(tiào):卖出(粮食),跟“籴”相对。
【例】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售卖粮食的价格,每斗二十钱,农民的利益就会受损害;每斗九十钱,商人就要受损失。
45. 籴(dí):买入(粮食),跟“粜”相对。
【例】商无得籴。(《商君书•垦令》)
46. 缗(mín):穿铜钱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47.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48. 斋戒:中国旧时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表示诚敬。
【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史记•淮阴侯列传》)
49. 国子监:中国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也兼为最高学府。始于晋,称国子学,隋以后改称国子监,清末废除,改设“学部”。
50. 受禅:亦作“受嬗”。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51. 朔望:朔日和望日。天文学指月亮阴暗的一面对着地球的时候,称为朔,这时正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也就是月亮圆的那一天,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52. 逊位:或称退位。
【例】疾病,屡乞逊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
53. 豪右:豪门大族。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三国志·魏书十九·曹植传》)
54. 起复:古代官吏遭父母丧,守制未满期而应召任职。明清两代专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出来做官。也指官吏革职后重新被起用。
【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明史·于谦传》)
55. 转(表调动官职):转任,平调。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再转为太史令。(《张衡传》)
56. 改(表调动官职):改任官职。
【例】九年,改保和殿大学士。(《清史稿·索额图明珠传》)
57. 迁(表调动官职):调动改派,调职。
【例】即迁兵部尚书。(《明史·于谦传》)
58. 出(表调动官职):(京官)外调。
【例】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9. 补(表调动官职):补任空缺官职。
【例】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60.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别。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61. 四海:指天下、全国。
【例】六王毕,四海—。(杜牧《阿房宫赋》)
62. 六合:①天地四方,泛指天下;②指一年十二月中,各有两个月在季节变化上相应和,总称六合;③古代以十二地支记月日,选择吉日良辰,考虑月和日的“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土,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
【例】①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例】②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淮南子·时则训》)
【例】③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孔雀东南飞》)
63.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例】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64.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又称“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陈寿《隆中对》)
65.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例】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66.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的例句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例】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67.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例】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8.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地区。
【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69.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0.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另:汉长乐宫又称东宫,太后所居也借指太后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西晋•李密)
7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7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卫风》)
7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75.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例】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
76.薨(hōng):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7.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
78.辎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79.跽: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80.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敬重。
81.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82. 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
83. 檄”“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文,“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84. 庙号:庙号是皇帝在宗庙中的称号。隋之前,庙号并非每一位皇帝都有,唯有功绩卓著的皇帝才会有。
【例】明成祖朱棣,“成祖”即为庙号。
85. 谥号:谥号是对皇帝一生功绩过失的评价。(有爵位之人和身居高位的士大夫都有资格得到谥号,只是谥法不同罢了。)分美谥、平谥和恶谥,但到了明清,基本只剩下美谥了,且谥号愈发冗长,如康熙帝的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86. 年号:年号是皇帝在位时期定的,用来纪年。一个皇帝可以有很多个年号,明清以降皇帝逐渐采用了一个年号,所有明清的皇帝可以用年号来代称。如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
87. 鳏寡: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88. 州牧:是中国古代汉代至宋代的官名。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
89. 用事:指当权执政。
90. 起事:指办事;起兵,发动武装斗争;生事;挑起事端。
91. 漕司:又称转运使。宋代官职。赵匡胤分全国行政区为十三道,设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赵匡义又分全国为十五路,并强化职责,“经济挂帅”,以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悉皆委于转运使。到了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已增加到二十四路。所设衙门转运司亦称“漕司”,由此可见漕运职司之重。
92. 竖子:童仆;小子(含轻蔑意)。
【例】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93. 箕踞: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臀部紧挨脚后跟,如果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就叫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
【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荆轲刺秦王》)
94. 更始:更始,意为重新开始,除旧布新,如:与民更始;另意为年号,(元年:23年二月 - 末年:25年九月)是汉朝时期汉更始帝的年号,共计3年。
【例】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汉书·武帝纪》)
95. 及笄(jī):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
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96. 互市:中国历史上与异族贸易的通称,起源于唐宋。
97. 桓文:春秋五霸中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并称。
【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梁惠王上》)
98. 车驾:帝王坐的车。
【例】车驾西都长安。(《汉书·高帝纪下》)
99. 道、路、行省、布政使司:唐朝的行政区划是道—州—县三级;宋朝的行政区划是路—州—县三级;元朝的行政区划是行省(或称“省”)—路—州—县四级。明朝的行政区划是布政使司—州—县三级。
100. 皇考:古代对已故曾祖的尊称;对死去父亲的尊称;父祖的通称。
【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101.生业:职业,指人赖以生存的职业;产业,资财;从事某种产业。
【例】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产业,资材)甚厚。(《宋书·谢灵运传》)
102. 廷对: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廷试。
103. 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班固《苏武传》)
【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04. 游宦:远离家乡在官府任职。
105. 改元:指中国历史上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如唐玄宗即位初年改元“先天”,这年即称先天元年,后改元“开元”,又改元“天宝”。
106.通判:官名,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
107. 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晋书·宣帝纪》)
108. 三径:汉蒋诩辞官不仕,隐于杜陵,闭门不出,荆棘塞门,庭院中只有三条小路,也就是羊仲与求仲出入。后以三径比喻隐士居处。
【例】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9. 南郊:古代帝王在京都南面郊外修筑的祭天的地方。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例】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明史·本纪卷五·成祖一》)
110. 北狩:到北方狩猎;借指向北进军;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
【例】正统十四年秋八月,英宗北狩(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被俘),皇太后命王监国。(《明史·本纪卷十一·景帝》)